赵辰我眼中芬兰建筑的文化魅力上
本文作者: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史学家,赵辰。
上一篇文章: 日赛事预测2串1英甲什鲁斯伯 下一篇文章: 给全世界敲警钟芬兰突然拉响警报发现核酸
——
引言:芬兰印象Forewords:FinlandImpressed芬兰,是我多次到访过的国家;芬兰建筑以及芬兰文化,在我个人的建筑文化认知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额;也可以这么说,芬兰建筑促进了我的建筑文化观念的形成,是很值得写一写的。我也曾多次有过要写这方面体验的动机,因为不得实际需求的驱使,而一直都只是停留在了未付诸实施的想法层面。回想起来,我能对芬兰建筑与文化有较多的认知,相当一部分得益于我早年得识的芬兰建筑学者——马库(MarkkuMattilar),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认识之后,我们就成了终身的朋友。应验了我另一个瑞士朋友向我传授的经验:“芬兰人在人际交往上看似冷淡,但内心却具有深层次的相知,一旦成了朋友就是终身的朋友。”与马库结识时,都很年轻的我们热衷于对方文化之中的建筑传统,他选择了中国传统的“塔”作为他的硕士研究课题,来中国做了调研,我为他提供了一些帮助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99年0月,受他和当时赫尔辛基理工大学(HUT)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授赫兰德(Prof.VilhelmHelander)的邀请,我到该校举行了一周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讲座,并且同时得以在芬兰各地的建筑考察。我应该是比较早到达那儿的中国建筑师,双方都抱有新奇的感受。此后我持续了与马库和赫尔辛基理工大学(今天的阿尔托大学)相关学者的交流,其中马库于年开始主导并得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支持的“民居实录国际工作营”(VERNADOC),我和南大的团队成为了最重要的参与者,相互都受益匪浅。马库,成为我得以认知芬兰建筑文化最好的引导者,借这篇小文,我也是表达对这位终身的芬兰朋友深深的敬意。△??左:年0月,马库,鲍莉与赵辰于苏黎世柯布西耶中心;右:年9月,马库在坦佩雷附近的木教堂钟塔芬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特殊,地广人稀,民众和民俗文化的特色都极为明显。在芬兰有过旅行的人,都会对芬兰国土上的湖水、岩石、松树等自然景观有记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芬兰的国土是北冰洋与波罗的海之间的一块巨大的北高南低的花岗岩石地面,而这块岩石的高低起伏差别其实并不是剧烈,那些低洼之处形成众多的大小不一的湖面,正是所谓“千湖之国”之由来。于是,其地貌也可形容为被大量湖面隔离出来的岛屿、半岛状的岩石地面,这些隆起的岩石都是一种红褐色花岗岩石质的,而地面上最大量生长成连绵的森林植被,基本是由被称为“芬兰松”的松树构成。与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之差异巨大、丰富多样形成强烈对比,这个国家的自然环境景象只能用单一性来形容。另外,我曾在波罗的海中航行一天一夜至赫尔辛基港,其所谓的海面之平静和海水味觉之寡淡,也给我留下了与中国的海洋对比强烈的印象。正如其赫尔辛基所面对的波罗的海之水面,千湖环绕的花岗岩之岩石,连绵而高耸的芬兰松之森林,芬兰是一个宁静的国度。一年里有相当时间是冰雪封冻的严寒和“白夜”,人类的活动十分依赖建筑提供的室内空间环境。芬兰民族的文化也是以宁静而深思为特色的,芬兰的人均阅读量、酗酒等都在全球名列前茅。△??湖畔密林中,阿尔托精心选址的实验住宅摄影:谢方洁图源:AAA芬兰建筑对我的魅力是相当巨大的,似乎支撑了我建筑学术研究的基本兴趣点,也不断让我产生不解之惑。由于我对西方文化的兴趣点,是从建筑文化的视角去探寻的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问题,尤其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以及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往往被我敏感地捕捉并寻找到一些有趣的关联和内在原理。今天作为欧洲一部分的芬兰,在当代文明之中能为之自豪的芬兰建筑文化,与“现代性”有何特殊的关联呢?这将成为我这篇小文的基本出发点。——
魅力一:建构意义Glamour,TheTectonicMeaning芬兰建筑对我的魅力,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其传统与现代建筑中都满满的建构文化价值,其中木构建筑又占有极重的分量。芬兰木构建筑,首先得益于“芬兰松”这种极为优良的建筑木材,也是其森林覆盖率超过80%的国土上最主要的树木。芬兰木构建筑是国际范围内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反映在两个方面都很成功:年代之后可持续发展趋势下作为最生态的建筑材料研究;以及作为与地域文化传统有极其良好的继承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芬兰的当代木构建筑,从森林产业到木构建造全过程的科学研究以及社会实践各个层面,水平都是比较高的。因此,我从首次抵达芬兰以来,不断维持着对芬兰木构研究成果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