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用每次都第一
在中国做母亲,很容易揪心。有人用过一个词,特别贴切,“怪兽家长”。指那些为孩子成绩揪心的家长。
今年高考结束的时候,网上在传一张图,图中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头上贴着一张纸条,距离高考还有多少多少天。
现实生活中,看到过一些中国妈妈,尽职尽责的母亲,让孩子的童年被补习班填满。母子之间,像一场交易:妈妈付出,为了孩子的分数,而孩子用分数换母亲的笑容。
有些父母,在怎么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表现得像个无助的孩子。明明坚信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可当孩子刚读小学一年级,看到分数跟不上小伙伴,他们关于教育的自信瞬时垮塌。于是,“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才开始学怎么玩”。
作为家长,只有与大环境共舞、“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一条路吗?中国人的“起跑线”焦虑,由来已久。有家长说,得到过的所有荣誉,都抵消不了孩子学习不好这一个污点。似乎只有每次考试全班第一,才能放心孩子人生是优秀的。
实话说,我不想成为这样的母亲。
家长的普遍性焦虑,是我在抗拒中发现的一大中国教育问题。
在求解的过程中,又陆续发现了中国教育的一点其他问题。
不想那么焦虑,孩子怎么接受教育?那送去国际机构吧。但遗憾的是,送孩子去中国的国际幼儿园,或国际学校,走近了你又会发现,有些说是国际教育机构,老师也是外籍,可老师说英语,不懂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没经过系统的幼儿教育的训练。国际学校,仅仅有语言国际化,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有些知名教育品牌,换个地方就变味了。
怎么会这样?实话说,让我看清更多中国孩子教育问题的,反倒是在芬兰。镜子的作用,大抵如此。
一个北欧小国,顶着教育超级大国的桂冠。
最权威的是经合组织(OECD)每隔三年发布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PISA)。年以来,在对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岁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科学三项能力的评估中,芬兰每次都名列前茅。
芬兰教育让人称奇,是因为高福利社会的巨额投入吗?事实上,数据表明,芬兰纳税人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份额,5.6%,比美国低。芬兰教师收入也不高,比美国同行低20%左右。去看那边的校舍,你很难相信那是世界教育奇迹诞生的国度。
是他们孩子天天“高三”吗?事实上,芬兰孩子学功课时间不长。芬兰儿童从7岁开始上小学,比一般国家都要迟。学校很少考试,孩子没啥家庭作业。芬兰的小学生每天有75分钟课间休息,而美国平均只有27分钟。芬兰学生更少学习焦虑与压力现象。
到了芬兰,你就会相信,天下真有“玩得好又学得好”的好事。而且,这一特点,在全国范围内是现象性的,不是个案。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我们中国提竞争提得太多了。学习和成长,似乎不是自己的事而是要比另一个人高一分。但在芬兰的教育体系不依赖标准化课程、高风险学生测验等对学生未来有重大影响的成绩责任制度,而是认为,学生的内在动力才是促使教育系统巨大转变的必要条件。可以说,芬兰经验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