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的教育理念差别真大,带你见识下世界
根据经合组织的调查,芬兰最弱学生和最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世界上最小的,每一个儿童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用主题取代学科设置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Siltamaki小学,有余名7-12岁的学生,现在他们开始接受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这里,不再设有英语、历史、数学、地理等分类清晰的学科,孩子们面对的是一种更广泛的跨领域的专题教学。
在一节课上,教室白板上挂着的是一幅欧洲大陆地图,孩子们必须用英语说出地图上每个国家的名称和天气情况,比如“今天,芬兰天气晴,丹麦有雾”。这样一堂课就学习到了英语和地理两方面的知识。而在另外一节课中,学生们通过竞赛的方式在学校走廊里收集有关非洲大陆的信息。
学校负责人安妮·玛丽·亚丁那称,他们的理念,就是“想让学生们能够在一个安全、快乐、放松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这项激进的教育改革被认为是“彻底教改”,因为它摒弃了传统教育体系中的学科设置,推行“现象教学”,按照某一主题或是现象来实现跨领域的专题教学,每一主题下设置一定的学时。也许这段时间的主题是“欧盟”,涉及经济学、历史、语言、地理等多个学科,下一阶段主题就变成了“芬兰独立年”,再下一阶段就成了“气候变化”。
目前,这项改革已在赫尔辛基开始试点,芬兰教育部也将于年8月实施新的《国家课程框架》(NCF),明确提出“现象教学”这一核心新概念,从年起,面向7-16岁学生的所有学校必须在课程大纲中留出一段时间用于跨学科的现象教学,具体时间长短由学校自行决定。
在教育领域走在全球前列的芬兰人,这次来了一个如此激进、彻底的改革,让其他国家的教育界人士大为惊讶。“目前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体制来使人们能够融入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赫尔辛基城市发展负责人帕斯·席兰德解释了此次芬兰教育改革的原因。
通过学科整合和跨学科方式来教学和学习在芬兰并不完全是新鲜事。上世纪80年代以来,芬兰中小学校就已经尝试过这种方法,从那以后它一直就是很多芬兰学校教学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新的《国家课程框架》规定,学生必须参与“现象教学”的学时规划,在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评估时,学生有发言权。这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增加与老师的互动。
欢迎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