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刃于苏德战场之间,希特勒亲自为他拜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曾经出现过一位奇人,每当处于危难关头,他都是临危受命,而且每次都能力挽狂澜。此人不但游刃于德军和苏军之间,希特勒曾亲自为他拜七十五岁大寿,而且还有曾两次入侵中国之履历。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年6月4日,曼纳海姆出生于芬兰(当时还属于沙俄)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长大后的曼纳海姆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最终被选拔进了圣彼得堡的骑士近卫团。
年,曼纳海姆因为作战勇敢而被派往中国,出任入侵中国的俄军第52龙骑兵团中校,随后又参加了日俄战争中的奉天战役(今沈阳),并因表现勇敢而提前晋升为上校。
年3月,俄军总参谋部命令曼纳海姆混进一个考古队,潜入中国进行间谍活动。清末民初,很多外国人都打着考古的幌子,在中国进行盗挖古墓和搜集情报,例如著名的黑水城,就是被一个俄国摸金校尉盗挖的,而曼纳海姆就是其中之一。
在此后的两年之中,曼纳海姆的足迹踏遍了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行程1.4万多公里,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搜集了大量的重要情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一贯仇视革命的曼纳海姆便辞职回到了芬兰。年1月,刚刚独立的芬兰议会邀请精通军事的曼纳海姆,出任了芬兰军队的总司令,因为当时的德国支持芬兰独立,所以芬兰人就打算追随德国。
但曼纳海姆却认为战争胜负未定,如果此时追随德国,那么德国万一战败了,刚刚独立的芬兰一必将遭到覆亡的命运,因此他竭力反对,甚至是辞去了总司令之职。果然,不久德国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战败,芬兰人也最终折服于曼纳海姆的高瞻远瞩,推举他为芬兰的摄政官。
曼纳海姆上台后立即恢复了与协约国的盟友关系,最终使芬兰得到了协约国的承认,避免刚刚独立的芬兰惨遭肢解的厄运,而这个决定也使他在芬兰青史留名。同时,曼纳海姆还担任了芬兰的防务委员会主席,掌握了芬兰军队的指挥权,期间他一直致力于防御苏军,并在芬苏边境的卡累利阿修建了著名的曼纳海姆防线。
应该说,曼纳海姆并不是在做无用功,因为年11月,芬兰就与苏联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冬季战争,而曼纳海姆防线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冬季战争是以50万苏联大军,辆坦克、架飞机入侵芬兰开始的,而72岁的芬兰军队总司令曼纳海姆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手里的军队不足20万,没有坦克,飞机只有架。
冬季战争曾被比喻为北极熊欺负小白兔,那是因为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悬念。然而令世人大跌眼镜的是,曼纳海姆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著名的曼纳海姆防线,再加上诸如“白色死神”那样众多神出鬼没的狙击手,硬是让苏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令苏军名将伏罗希洛夫折戟沉沙,斯大林颜面尽失。
然而战争靠的是实力,小国芬兰毕竟无法与强大的苏联相抗衡,随后苏联又集中了百万大军,在铁木辛哥元帅的指挥下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芬兰最终战败。
年3月8日,芬兰代表团在莫斯科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苏联虽然令芬兰割让出了10%的领土,但同时也将芬兰推向了希特勒的身边。
时间来到了年年底,希特勒已经下定了决心进攻苏联,同时也把芬兰拉入了轴心国。年6月3日,希特勒的全权代表与时任芬兰国防军总司令的曼纳海姆会面,并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证“如果芬兰愿意参加对苏战争,那么芬兰想得到什么就将会得到什么”。
但曼纳海姆却表示“如果一旦被卷入了苏德战争之中,那么芬兰也将不会要求什么,但是若能得到援助而收复被苏联强占的国土,芬兰将会表示感激”。
应该说,在希特勒已经是铁了心的要对苏联发动进攻,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之下,夹在中间的芬兰很难不被卷入,同时也是为了收复失地才从中立而倒向了德国。
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对苏联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同时希特勒也在电台讲话中宣称:德国军人与芬兰同志结盟,共同战斗在北冰洋沿岸。
但此时的芬兰尚未与德国结盟,而且芬兰政府在当天上午发表的声明之中,否认了希特勒的说法,并宣布了中立,直至6月25日,苏联空军轰炸了芬兰的军事基地之后,芬兰才正式向苏联宣战。
年6月4日,曼纳海姆迎来了他的七十五岁大寿,而这一天他也收到了两份大礼:一是芬兰政府授予他芬兰元帅的军衔;二是希特勒本人亲自来给他拜寿。
尽管希特勒对他礼敬有加,但他依然断言德国必败,尽管曼纳海姆一直仇视共产主义,但国家的利益对他来讲才是至高无上的,尽管此时芬兰还驻扎着大量的德军,但他已经开始暗中与苏联修好了。
年,七十七岁的曼纳海姆接任了芬兰总统,并迅速与斯大林达成了停战协议,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已经接近了尾声。二战结束之后的年3月,苏联开始迫害屡屡令他们难堪的曼纳海姆了,而为了祖国的利益,这位八十高龄的老人被迫流亡到了瑞士。
年1月28日,一生充满传奇的曼纳海姆病逝于瑞士,终年八十四岁。当曼纳海姆的灵柩返回芬兰时,悲痛万分的芬兰人民自发地拥上街头,以最隆重的礼节迎接这位芬兰的保卫者,祖国最忠诚的儿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