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寒冷的芬兰为何全球第一幸福他们的法宝

年严冬,二战正酣,整个西方的目光都聚焦在德国入侵波兰上,苏联突然向芬兰宣战,80万大军如乌云压境。当时,芬兰的总人口不过4百万,军队,装备和苏联更是天壤之别,然而,战争的结果令所有人惊叹,鏖战了一个冬天,苏军丢下30余万具,却仍在边境附近与芬军拉锯。

芬兰1/3国土处于北极圈,极夜极昼以及黑暗寒冷的冬天是“家常便饭”,在他们的桌上常常能看到光疗灯,像个小太阳,代替真太阳给人们身体急需的能量。可就是这样一个自然条件艰苦的小国,在“冬季战争”中让世界刮目相看。更值得一提的是,芬兰人均产出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教育体系全球领先,国民生活品质极高,、两年连续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历史学家威廉·R·特罗特在所著的《冰封的地狱:-年苏芬冬季战争》一书中,将芬兰成功抵御外敌归因于“SISU”(音译为西苏)精神。美国《纽约时报》年的一篇报道,让芬兰以弱胜强的秘诀——SISU变得世人皆知。正如芬兰登山名将古斯塔夫森所说:“如果没有SISU,我们可能一直在说俄语”,芬兰人普遍认为,不仅是战争,芬兰之所以与众不同,正是因为他们拥有SISU。

SISU被誉为芬兰人的幸福密码、精神源泉、信仰之光,融入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它到底是什么呢?芬兰土生土长的女作家乔安娜·尼隆德的著作,《芬兰人幸福的艺术:SISU创造向往的生活》,从芬兰人的生活方式、态度、精神等细节入手,由浅入深,带我们快速了解芬兰,近距离触摸SISU的本质。

一、SISU比“芬兰精神”更加有血有肉

这像是个神话,却又真实存在。这是芬兰民族的图腾,是灵魂深处的品质。——摘自乔安娜·尼隆德,《芬兰人幸福的艺术》

自二战至今,很多学者、著作对SISU加以阐释、研究,却愈发觉得它说之不尽,难以简单概括。这个词语不仅代表坚韧的“芬兰精神”,也代表积极健康的心理能力,同时它又是实战的,赋予人在逆境中战胜困难的勇气,此外,还具有诚实、正直和谦逊的态度等多重含义。

SISU是一个古老的芬兰词语。SISU来源于sisus,芬兰语中字面意思是内脏或肠子。年,芬兰主教尤勒纽斯(DanielJuslenius)在他的字典中定义了sisucunda这个词,即人体中强烈情感来源之处。

在随后的发展中,西苏的理念逐渐被芬兰知识分子们所接受,随着芬兰民族文化的演进和对自我认知的深化,SISU的涵义也不断扩大。年,芬兰脱离俄罗斯独立,而西苏精神化身为社会粘合剂,日益深刻地融入芬兰人的生活,改变了他们的历史。

战争年代,芬兰靠SISU精神活下来。战后芬兰靠SISU精神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诺基亚等公司成为芬兰民族精神的形象大使。——摘自文车,芬兰的“西苏精神

芬兰近百年来走过的历程处处都能见到SISU在闪光。二战后芬兰打光了家底,作为战败国又不得不支付巨额经济赔偿,可谓内忧外困,然而芬兰人从不怨天尤人,只知道埋头苦干,到年,不但还清了所有战争赔偿,而且国内经济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抵偿赔款的压力,反而加速了芬兰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变革的进程。

如果你问芬兰人SISU是什么?他们可能会说那就是‘芬兰精神’,不过实际上,这个词还要“有血有肉”得多。战争年代,芬兰靠SISU精神活下来。战后芬兰靠SISU精神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诺基亚等公司成为芬兰民族精神的形象大使。在年成立时,诺基亚只是个小木浆厂,后成为造纸、化工和橡胶制品公司。

二、芬兰式成功与SISU密不可分

芬兰人对SISU的喜爱无处不在。加拿大企业家安德雷·查克撰写的《芬兰奇迹》.被公认为是描述芬兰人特点的权威著作,他在书中用一整章写SISU,成功背后的SISU,战争背后的SISU,商业契机中的SISU,体育运动中的SISU……SISU历史悠久,难以被准确翻译。可它不仅决定了芬兰整个民族的命运,也与每个芬兰人的日常生活如影随形。

正如乔安娜尼隆德所说:“对于所有在芬兰长大的人来说,隐形的SISU精神无处不在。鉴于我们的民族性格,SISU更多的是被付诸行动,而不仅仅是挂在嘴边,但是SISU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甚至有人说,如果不理解SISU就理解不了芬兰人和芬兰这个国家。”

在考试或者比赛前夕,父母总会鼓励孩子寻找自己心中的SISU精神;适应不舒适的自然环境,SISU文化让他们坚持自给自足;叫SISU的糖果是芬兰人最喜欢的糖果;芬兰破冰船被称为“SISU”号,芬兰的SISU牌装甲车,多次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充当先锋……

SISU造就了当代芬兰的成功。当芬兰总统尼尼斯托被问及芬兰成功的秘诀时,他骄傲地笑着说:“大概是因为SISU。

在芬兰外贸部长亚历山大·斯图博看来,SISU精神给芬兰的民族赋予了很多延伸意义,包括实用的思维方式,遵守规则,亲近自然,良好的教育体制,竞争力,安全,开放,平等。——摘自朱育漩,《芬兰的SISU精神》

在芬兰,人们喜欢新鲜空气,尽一切可能亲近自然;每个适龄青年都充分享受着世界上最慷慨的公立教育,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全部由政府买单;人人都有平等的生活、自由和就业机会,以及得到合理报酬和福利分配的机会……

从年至今,芬兰人的幸福感一直名列世界前位,进入了福利2.0的时代,并完美地解决了高税收与创造力的矛盾。这种融洽、和谐、自由的成功模式,点点滴滴,都与SISU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SISU的幸福密码中国人早已破译

无所不在SISU,带领芬兰人走上幸福之路,这个神秘的单词,好像一个被保守了很久的秘密。其实SISU包含的幸福密码,中国人早已破译。

所谓SISU催生“第二次呼吸”的内在力量,就是我们中国所提倡的在绝境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第二次呼吸”是长跑运动中的术语,意思是,熬过肉体、情感和心理上的极限时,我们又有了某种能继续前进的力量。芬兰人说,SISU意味着力量,意味着鼓足勇气完成一项在有些人看来疯狂、几乎无望的任务。比如之前提到的“冬季战争”,再比如芬兰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他们喜欢一切战胜困难并取得胜利的过程。

坚冰深处春水深,绝处求生也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同样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中国作为东方战场的主要参与国之一,军民伤亡共多万人,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余亿美元。但我们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军的洋枪洋炮,用独轮车小毛驴跑赢了日军的汽车坦克,把日军牢牢牵制在中国,挫败了日本对外扩张的计划。战争的苦难反而激励中国人奋勇争先,新中国70年,我们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

古诗说得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实生活中的也是一样,我们中国人普遍相信否极泰来这类信条,相信最坏的情况下,再坚持往前走一步,事情就会迎来转机,所以从不绝望。

所谓SISU是奋战到底的勇气,也是必胜的意志,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坚持就是胜利。极昼、极夜,严寒,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只有那些具有足够忍耐力的人才能熬过漫长的冬天生存下来。严苛的生活环境让每个芬兰人都明白,忍耐与吃苦是生存的必须。音乐家西贝柳斯年创作的《芬兰颂》把芬兰人民的民族苦难、战斗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熔于一炉,被认为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早在几千年前,亚圣孟子就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中国人的字典里,也从来不缺主动接受磨难,坚持不懈去争取最后胜利的例子。

年初冬,刚刚冲破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为这一句话,钱学森坚持了一辈子,献出了毕生的心血。和钱学森一样,为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乃至各行各业各项事业,克服万难去争取最好的结果的人,比比皆是。

日常生活中同样如此,我们中国人把风雨之后见彩虹,严寒之后梅花香这样的句子挂在嘴边,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做人做事的准则去实践。

所谓亲近自然是sisu的助推器,暗合了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在北欧,严酷的气候环境和贫乏的自然资源,练就了人们生活节俭的能力,享受不舒适生活的能力。正因为好天气太难得,夏天如此短暂,从每年6月下旬开始,芬兰人会集体隐退,一头扎进大自然。亲近自然,告别城市的现代化和舒适,行走森林,住木屋,这就是他们头脑里的“人间天堂”。他们珍惜大自然的点滴馈赠,并认为自然是他们保持SISU的动力引擎。

事实上,从古代中国人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的道理。《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列为世间的主宰。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自然与人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统一的,人只有在与自然的共处中寻找和谐,才能成就事业,成为圣人。包括近年来,我们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和谐,既有邻里和睦,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也有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大自然不仅帮助芬兰人培养除了坚韧顽强的精神,异乎寻常的耐性,简单实用的思维方式,遵守规则的良好品质,对中国人,乃至对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如此。因为自然界不仅仅是为人类准备的,它也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资源,人类生活的和谐,有赖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和谐。

总结:

《芬兰人幸福的艺术》整本书只讲了一个词“SISU”,书中用无数个芬兰人生活的场景,展现芬兰人的生活态度,诠释SISU的内涵,鼓励读者从生活中发现更多力量和勇气,创造更有意义的人生。

读完这本书,我们会发现,芬兰人拥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异乎寻常的耐性,他们以善良诚实、遵纪守法、不善言谈为美德,种种民族性格与我们中国人其实非常合拍。

芬兰人内敛低调,却拥有很多世界之“最”,曾多次被评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儿童安全感第一的国家;全球最稳定的国家……见贤思齐!发扬SISU精神,创造理想生活,是我们中国人理应奋斗的方向。

参考资料:

1.大卫·科尔比《芬兰史》,商务印书馆出版

2.《时代》Time杂志《Sisu,一个解释芬兰人的词语》

3.安德雷·查克《芬兰奇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0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