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顺祥讲拉丁文的小熊维尼
“他们肯定以为我疯了”
年夏天的一个清晨,亚历山大·勒纳德(AlexanderLenard)像往常一样打开信箱收取报纸与信件,其中有一封英国梅休因出版社(MethuenCo.,Ltd.)的来信。
“他们肯定以为我疯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勒纳德不久前将自己的《小熊维尼》()的拉丁文译稿寄给该书的版权方梅休因,结果恰如预料中一般——“很抱歉。”信中写道。
WinnieIllePu
勒纳德原名勒纳德·桑多尔(LénárdSándor),年3月9日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他的前半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幼年举家迁往奥地利,虽然在维也纳度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就遇上了德奥合并,他被迫远走意大利,避难于罗马。
亚历山大·勒纳德(-)
沦为难民的勒纳德为了谋生,从事过很多职业,包括教授英语。二战后期他曾收过一名特殊的学生——一位不懂英语的威尼斯地下抵抗组织负责人,当时随着战争局势逐渐明朗,这位化名彼得罗的先生认为盟军到来的日子不远了,为了方便在工作上与盟军联系,他找到勒纳德,并开门见山地表示,自己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所以他不想学枯燥的语法,也不想背单词。
老师一般都不太愿意收这种学生,更何况,每节课的酬劳只够买一份面包或一块奶酪,可在当时的环境下,已有家室的勒纳德需要这份工作来维持生计。就在此时,他想到身边有本米尔恩(A.AMilne)的《小熊维尼》(),这本书的单词、语法相对简单,且内容多涉及日常会话,很适合英语初学者,于是他用这本“教材”开始教学。教了四个月后,这位彼得罗先生在日常会话中已经可以较为熟练地使用英语与盟军直接交流了。这为他的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战后他甚至还被驻意盟军授予最高金质奖章。
Winnie-the-Pooh
随着局势逐渐稳定,意大利政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陆续遣返难民,此时有两个选择摆在勒纳德面前:接受美国政府邀请,前往驻韩美军基地工作(当时他在驻意美军工作),或者接受祖国的邀请——回国担任匈牙利大学的讲座教授。经历了数十年的颠沛流离,勒纳德早已心力交瘁,他既对战争感到厌倦,也不想回到铁幕下的匈牙利,最终他向联合国难民组织提出申请,前往巴西定居。
抵达里约热内卢没多久,勒纳德便被泼了一头冷水,由于巴西当局不认可他在奥地利大学医学院获得的学历,他既不能去学校当老师,医院行医。迫于生计,勒纳德只得在当地的一所铅矿场找了一份护理员的工作,但光凭这份微薄的收入难以养家糊口,这时他听说矿上的法国工程师们在给自家小孩找一名家庭教师,便毛遂自荐,教授英语与拉丁语。
在英语课上,《小熊维尼》又派上大用场了。这些法国工程师的子女自幼在南美长大,此前对这本书一无所知,他们很快便对《小熊维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勒纳德在上拉丁文课时遇到了难题。他起初选用相对易学的《高卢战记》做教材,但学生们对枯燥的语法学习感到非常厌烦,莫非要像《包法利夫人》里一样,罚这些孩子抄写来加深印象?这时一位学生的抱怨提醒了他:“难道就没有一本像《小熊维尼》一样的拉丁文书吗?”
“对啊,我可以把小熊维尼翻译成拉丁文嘛。”勒纳德出身医科,拉丁文是读书时的必修课,他学得很不错。而且这已经不是勒纳德第一次翻译拉丁文了,在罗马的时候,他曾为一家瑞士医药公司翻译拉丁文医药文本。除此之外,据布达佩斯大学的茹然瑙·沃伊多维奇(ZsuzsannaVajdovics)持有的一封勒纳德的信(写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勒纳德的一位朋友恩里科·马法奇尼神父(EnricoMaffacini)曾将《匹诺曹》译成拉丁文,这对他下定决心翻译《小熊维尼》也有重要影响。
勒纳德与他的宠物“小猪皮杰”
勒纳德身边仅有一本由十九世纪法国著名学者路易·马里·基舍拉(Louis-MarieQuicherat,-)编撰的《法语-拉丁语词典》,是矿场的法国总工程师送给他的。凭着这本词典,他开始将《小熊维尼》译成拉丁文,一干就是好几年。其间,由于为矿工仗义执言,他被矿场解雇了。幸好他运气不错,在圣保罗遇到一位愿意收留自己做助手的外科医生,才不至于失业。
译完之后,勒纳德将译稿寄给了梅休因。于是,本文开头那一幕不幸出现了。
拉丁文版《小熊维尼》风靡欧美
虽然出版暂时无望,但勒纳德不死心,随后他去信询问是否可以获得自印本的授权。这次梅休因答应了。在支付了三基尼的版权费后,梅休因允许他自印一百册,但不可以公开销售。
然而,“天高皇帝远”的勒纳德并没有遵守这个约定,他一共印了三百册,一册寄给一位在丹麦皇家图书馆工作的朋友,后者回信请勒纳德再寄二十册;一册寄给英国著名诗人、翻译家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Graves),后者不但回信对这本书大加赞赏,并且表示要让自己的两个孩子也读一读。他们俩也因这段缘分成为好友。勒纳德年出版的自传《拉丁熊之谷》(),便由罗伯特·格雷夫斯作序。
TheValleyoftheLatinBear
勒纳德的自传《拉丁熊之谷》,由罗伯特·格雷夫斯作序
除此之外,勒纳德还寄了三十册给英国剑桥地区的三家书店,两周后这几家书店回信补订了一百零五册,没过多久,其中一家书店又来信要求再追订两百五十册。然而,勒纳德身边已经没有那么多存书,而且再也无力加印,他的积蓄已经在上次印刷中用完了。此时,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这本书很快成为牛津、剑桥等院校的热门话题,并且这一热潮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很快便一书难求,甚至有人愿出十五美元求购。紧接着瑞典著名出版社博尼尔(AlbertBonniersfrlag)通过勒纳德在丹麦皇家图书馆的朋友联系上了他,表示对这本书非常感兴趣,但由于版权原因,只能出节选本,勒纳德私下和博尼尔签订了出版协议,年圣诞节前夕首印两千册,没过多久又加印了两千册。
事态发展至此,当初拒绝过勒纳德的梅休因出版社坐不住了,他们通过巴西的代理商联系上勒纳德,表示愿意出版他的译作,但在版税事宜上,双方争执不断。梅休因最初开出的条件是根据净销售额的百分之十计算版税,克里斯托弗·罗宾·米尔恩(《小熊维尼》作者之子)四分之三,勒纳德四分之一,被后者拒绝了。随后,梅休因想要一次性支付版税五十英镑,并且直接把支票寄到了勒纳德家里。勒纳德将支票原封不动地退回,并附上一句拉丁文“Cadesismortuus”——“滚!”最终梅休因还是妥协了,答应版税由勒纳德与米尔恩五五开分成。
年的自印本
年博尼尔版,书名入乡随俗使用了Nalle(芬兰语小熊)这个单词
就这样,英国版终于在年10月27日这一天正式发行,没过几天各大书店就销售一空,紧接着便是一次又一次的加印。同年12月美国版发行,销量比英国市场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快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持续长达二十周之久。据年4月21日发行的《生活》报道,当时美国版的销量已突破七万两千五百册,而英国版加上瑞典版销量也达到两万两千册。
拉丁文版《小熊维尼》年英国初版
拉丁文版“百亩森林”地图
拉丁文版《小熊维尼》内页
这本美国版重印本的版权页上写着:年2月第七次印刷,此时距美国初版发行仅过了三个月
拉丁文版小熊维尼黑胶唱片
年发行的附有注解与词汇表的修订版
拉丁文版《阿噗角小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小王子》与《哈利波特》的书影
世间没有完美的事,拉丁文版《小熊维尼》风靡欧美的同时,亦在评论界引起广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