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荐书19新星出版社总编彭明哲如果带一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瑾华
第8年。迟到的春风更骀荡。
令人瞩目的春风悦读榜评选已经启动,接下来,在浩如烟海的年度好书中,春风悦读榜,将由国内文化大咖、各大权威出版社掌门人、书店和广大读者共同打造,产生春风榜“好书60”,并最终产生各大奖项。
第8张春风榜在路上。
今天,新星出版社总编辑彭明哲向读者推荐了以下三本书。他给读者抛出的问题是,如果带一本书去圣彼得堡,你会带哪一本?
《圣彼得堡传:沼泽上的奇迹之城》
[英]尼尔肯特著毕然,钱杨静译
新星出版社.7
作为一部关于圣彼得堡的城市史传,作者的叙述用语极为精到克制,一般情况下,只客观叙述历史所发生的,他选择这些发生所秉承的原则是,在对这个城市的总体历史了然于胸的前提下,以一种宏观视角来进行每个部分的微观叙述,既不过分陷入历史事件的庞繁分支(这容易导致琐碎),又不脱离历史细节本身(可还原历史的现场),且他所叙述的这些发生,足以印证人物特性、事件实相以及暗存的历史逻辑;他间或也借史上各地名家的妙笔——那也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以拓展所述史实的情感力度和思想维度;再就是偶发议论,则从无虚言,直指要害。
《一眼识大唐》
刘传铭著
新星出版社.10
大唐,一个全盛时代的中国记忆。《一眼识大唐》一书,以“又见大唐”文物展为切入点,解读了十二幅国家一级文物背后的故事。读书读画读史读人,优雅而不失时尚,轻松而兼融哲思,令读者在审美愉悦和宁静阅读中穿越千年,又见大唐。
《北京风俗图谱》
青木正儿内田道夫刘延年
东方出版社.11
这是一部在日本流落百年的作品,日本青木正儿主编,他是著名的汉学家,又是一位名物学家。本书用精美图画辅以详细解说,大场景与细节还原同时展现在这部图谱中,广泛反映了北京传统节日、婚葬仪式、戏剧技艺等清末民初风俗,有不少革新之处。
此次是国内首次出版,译者张小钢是研究青木的专家。值得称道的是,中文版《北京风俗图谱》收录了日本东北大学史料馆所藏有关这册图谱的若干资料,加上译者的解说,还原了该书当年成书的很多细节,因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抢先读
《圣彼得堡传》部分书摘
地理与自然
年,彼得大帝在芬兰湾东海岸的森林低地建立起俄罗斯帝国通往欧洲的门户时,他所选择的是一处很不起眼的地方。尽管多条航道汇聚于此,而且是涅瓦河流入芬兰湾的河口地带,但涅瓦河三角洲说到底还是一片沼泽,环境险恶、地势不稳,兴建城市困难重重。即便是彼得大帝,也未曾想到多年后,这座城市的面积会接近平方英里(近平方公里)。如今的大都会圣彼得堡,拥有18个行政区,很多过去的郊区都已纳入市区范围,包括东部的克朗什塔得区,南部的巴甫洛夫斯克区、彼得霍夫区和普希金区,以及北部的谢斯特罗列茨克和泽勒诺格勒。北部的这两个地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还属于地处芬兰湾北岸的邻国芬兰。
这里地势平坦(位于南部的奥列霍沃山地势最高,海拔也只有英尺,约合米),周围河网密布,谢斯特拉河、奥克塔河和伊若拉河都流经此地。这些河流以及芬兰湾的水势使圣彼得堡经常遭遇水患,直到年圣彼得堡大坝历时32年终于建成,这一问题才得到解决。在此之前的几个世纪里,应对洪灾的唯一的措施就是将地面垫高,最多加高了4米之多,但仍无法避免频繁的水灾。而北部的拉津斯基湾和苏兹达尔湖,以及更远一点的谢斯特罗列茨克湾,令情况更加复杂。
圣彼得堡位于北纬60°附近,纬度仅比北极圈低7°,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靠北的大都市之一。这里冬季的夜晚特别漫长,而夏季则是白天特别漫长。来自波罗的海和芬兰湾的温暖洋流令这个城市的气候比相去不远的同纬度内陆城市更加温和、湿润、多风。与莫斯科相比,这里的夏天要凉爽不少,冬天则更加温暖。即便如此,这座城市冬天的平均最低气温仍然达到了-9℃(16℉),更曾出现过创纪录的-35.9℃(-33℉)。涅瓦河深秋即开始封冻,冰层直到来年3月下旬甚至4月才会融化。此外,圣彼得堡经常下雪,加上气候潮湿,积雪有时可达一两层楼高。当积雪开始融化,街道常常被水淹没,变得十分难走。春天的时候,许多建筑物上还会形成巨大的冰柱,十分危险,每年都会有行人被冰柱砸死。这里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有霜冻,可以说是欧洲名城中的冰雪皇后。但是,天气一旦热起来,那也是真热!年,夏天的最高气温达到了37.1℃(98.8℉),比夏季平均气温23℃(73℉)高出许多。这个地区的平均降水量为~毫米(英寸),9月是降水最多的月份。这里的湿度常年居高不下,平均可达78%,一年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日子是多云天气。
毫不奇怪,当年圣彼得堡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落后。这里是印格里亚人的故乡,这些人说芬兰语,与芬兰人关系密切,一些人至今还散居在森林中的村庄里。然而,凭着彼得大帝的顽强意志和军事实力,圣彼得堡稳如泰山。这座城市可以骄傲地宣称,从未向任何敌人屈服过,就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猛烈炮火和早期来自瑞典人的强大威胁都未曾让它低头。
城市的发展
在涅瓦河入海口的沼泽地上建起欧洲最美的城市之一,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圣彼得堡是一座骸骨之城,成千上万士兵和农奴为了建起这个城市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在真正着手建设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巩固军事防御。
建设和发展圣彼得堡的举措很多,最先开展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防御工事。在彼得大帝统治期间,这座新都城一直面临着严重的军事威胁——毕竟这里原本一直属于瑞典,直到年才被征服。更加广泛的军事行动对圣彼得堡的建立和发展,甚至对俄罗斯帝国整体的存亡都至关重要。巩固现有的堡垒(由瑞典人建造)和新建更多防御工事缺一不可,毕竟在圣彼得堡建城后的几十年间,俄罗斯都处于战争状态。大北方战争(—)进行了三年,俄罗斯帝国大军在与瑞典的对峙中的阵亡人数达00人,如果加上沙皇在其他地区展开的军事行动中的阵亡人数,总数超过人。
尽管战场上死伤众多,同时进行的另一场战争却更加惨烈——这是一场对抗自然、地理和气象条件的战争。仅在圣彼得堡建设的初期就有约人死亡。阿列克谢·托尔斯泰(—)是苏联时期的作家,也是十九世纪晚期史诗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亲戚。他在著名传记作品《彼得大帝》中描写了这个情况。他毫不夸张地指出,可以说这个城市的根基就是在建设者的骸骨上筑就的。类似的情况在作家本人所处的时代也出现了。革命、内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列宁格勒的封锁,给这个城市带来一波又一波的沉重打击,状况甚至比建城初期更加惨烈。
除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