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最牛的小国领导人,希特勒亲自给他祝

在许多人看来,二战的欧洲战场只是美苏德英法这些大国之间的角力,那些弹丸小国只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

其实不然,那些小国虽然整体实力偏弱,但依然不乏猛将、领袖,扮演着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先生的角色,比如今天要介绍的这位芬兰国父曼纳海姆。

芬兰作为北欧诸国之一,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军事上,跟苏德英法等老牌强国完全不在一个等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却击溃了斯大林的几十万大军,更让希特勒佩服得五体投地。下面,咱就来看一下这个小国崛起的英雄。

曼纳海姆出生于年,那时候芬兰还是俄国的属地,所以曼纳海姆早年一直供职于俄国。在俄日战争的时候,曼纳海姆还在中国待过一段时间,走遍中国十几个省搜集情报。直至年二月革命之后,芬兰取得了独立,曼纳海姆才真正成为一名芬兰公民。

此后的多年里,曼纳海姆一直是芬兰摄政王的身份,同时还兼任着芬兰军队最高统帅,虽然位高权重,但毕竟是小国,在国际上知名度不是很大。直到年11月,苏芬战争爆发,把曼纳海姆推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战争的导火索很简单,斯大林拿着“领土互换”的招牌,想从芬兰这里捞点油水,毕竟老大哥的身份摆在那儿,哪个小弟敢不从?然而,曼纳海姆偏偏就是这样的人,谁说小弟就一定要听老大哥的?我就偏不听!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很简单,打一架,看看谁更有底气!

先来看看双方的实力对比吧,苏联方面派出了50万正规军,加架战机、辆坦克,指挥官是名将崔可夫。芬兰呢?只有3万正规军,加上架老式战机,坦克一辆也没有,而指挥官则是年逾七旬的曼纳海姆。

这样的实力对比,叫谁来看都是鸡蛋碰石头嘛,怎么可能打得过呢?

然而,英雄存在的意义就是创造奇迹,而曼纳海姆就是这样的英雄!

战争打了一个多月,芬兰用伤亡人的代价,击毙苏军人、俘虏人,崔可夫亲自率领的两大整编师,只剩下小一半还能喘气。还真是应了《亮剑》里李云龙那句话——“去他娘的精锐!老子打的就是精锐!”

至于曼纳海姆的法宝,其中一个就是狙击队伍,比如世界军事史上最让人胆寒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一个人就狙击了名苏军,还创下过一天之内击杀25名苏军军官的纪录。

据统计,在二战时期,每杀死一名士兵平均需要2.5万发子弹,而当时的芬兰狙击队伍却仅仅需要1.3发,效率太惊人了!

这场战争,彻底惊动了两个人,一个是莫斯科的斯大林,另一个则是柏林的希特勒。

斯大林在听闻这样的败绩后,差点晕过去,连骂带喊地把崔可夫撤了职,换成了铁木辛哥。不过就算是这样,战争打到最后苏联依然没占到什么便宜,只好签了个停战协议了事。

而远在柏林的希特勒,虽然此前跟曼纳海姆没啥交情,但是这一仗下来,希特勒就被曼纳海姆彻底折服了,所以在苏德战争开打以后,希特勒没少去拉拢曼纳海姆。

而曼纳海姆作为混迹多年的“老油条”,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利用苏德双方都想拉拢芬兰的心理,摇摆于双方之间,为芬兰争取到了最大化的利益。

有趣的是,在年6月4日曼纳海姆75岁大寿这天,希特勒不顾战事繁忙,特地跑到芬兰为其祝寿。然而尴尬的是,希特勒精心准备的礼物竟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而他本人甚至连顿饭都没等吃上就被请了出去,搞得希特勒很没面子。

二战结束后,由于芬兰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中立状态,所以不但没有什么利益损失,反而发了一笔战争横财。不过,曼纳海姆本人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当年让斯大林吃了大亏,而后者又是位记仇的主,所以晚年的曼纳海姆只能出走异乡,直到年病逝,才得以回到芬兰。

但无论如何,曼纳海姆之于芬兰的付出没有人会忘记,直到今天,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大街上,依然伫立着他的雕像。

历史客栈作者:水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25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