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的教育最幸福国家凭什么能成为教育最
《家乡的童年》系列纪录片深入探究各国教育,展现了一出截然不同的教育风貌。
既以色列之后,芽妈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幸福值极高的国家——芬兰。
01教育最强国:芬兰
芬兰在我脑海中的第一标签就是“幸福”。
果不其然,在今年的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中,芬兰再度蝉联第一。
而除了“幸福”之外,这个人口只有万的国家还被称为“教育最强国”。
芬兰人的幸福感很大一块来源于国家健全、平等的优质教育。
02在芬兰孩子受到的教育是平等的
芬兰学校没有公立、私立之分,学校的教师都是统一配备,没有职称一说,老师的薪资按年限增长。
各个地区的教育师资力量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偏远的地方,孩子所受到的教育都是平等的。
片中提到,在芬兰的小学,一直到4年级都没有任何考试,孩子们不用成绩排名,而只会根据孩子们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来给出评估。
芬兰的孩子之间几乎没有竞争关系,大家都是平等的。
学生和老师、家长之间,大家都互叫名字。
把相互尊重与平等的观念刻到了骨子里。
03在芬兰针对孩子的暴力零容忍!
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任何暴力行为都不被允许!
片中一个跨国家庭的中国爸爸因为生气弹了孩子脑门就被儿童保护部门请去谈话3次,每次2-3个小时。
不仅仅是老师和家长,孩子们之间的校园暴力行为在芬兰的教育里也制定了有效的方法。
开始于10年前的KIVA计划,从幼儿园开始,会让孩子玩游戏、看视频的方式了解到校园暴力是什么,掌握到保护自己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这个计划会让孩子们进行3个角色扮演(受害者、施暴者、目击者)。
并且把目击者作为重点,鼓励TA们站出来说话,阻止施暴者。
KIVA计划覆盖到了学校的所有孩子,提高了孩子们对校园暴力的同理心。
当暴力发生时,老师还会组织一场受害者和施暴者的对话,让受害者和施暴者之间进行倾听和对质,提供孩子们讲述内心想法的窗口。
KIVA计划实施后的5年间,芬兰的校园暴力人数减少了55%。
04在芬兰课堂讲究实用性和创造性
芬兰从年后,开始推行基于生活、融合学科的现象教学。
芬兰的现象教学说白了就是从现实学到知识,然后再把知识应用到现实。
比如,在一堂课上老师会以“时间、年龄、我”为主题,让孩子自己来定义三者的联系。有的孩子会用ipad拍下手表、拍下自己的脸来表达主题……
而通常一个简单的主题会囊括艺术、数学、生物等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
当然了,芬兰的孩子们除了上现象教育课,还是需要学习教科书内容。
另外,芬兰还有很大部分课程是常识教育,比如片中的一节动手课,孩子们要为海上岛屿的幸存者设计建筑。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孩子造出了粉红色的飞机,有的孩子搭出了帐篷,周围还种上了植物……
最终,孩子们会为了完成这些设计,而懂得一些基本的建筑原理,也会明白怎么欣赏建筑,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这样的实用性与创意性,在我们国内的课堂上是很少见的。
还有一门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森林课。
老师把孩子们带到森林里,孩子们会根据老师给的颜色卡片,寻找对应颜色的植物。
还会根据老师给的关键形容词,比如可爱、恶心等,去闻各种植物的气味,然后带回给它命名。
但老师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认识分辨这些植物。
老师说,孩子回答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任何回答都可以,这是在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专注力和想象力。
而且在森林中开设课程,可以拉近孩子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让孩子主动去珍惜和保护环境。
即使在没有森林的国家,也能进行这样的教育。
自然无处不在,如果在非洲的话,就让孩子去和沙漠接触。
芬兰老师认为:“哪怕有的孩子不擅长数学或科学,但他们依然会发现自己的力量,包括有好奇心、有同情心、有爱心……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05评估孩子芬兰老师这样说
芬兰推行积极教育。
记录片里,一位老师这样说到:
“孩子能从现实生活中学到知识,在3年级,TA们没有任何考试,因为我们想要避免竞争,唯一可以评估的,不是孩子在学科中学到多少知识,而是TA们如何学习,还有在面对任务时的责任感。”
这也引出了芬兰教育当中的重点:
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而不是学习什么!对孩子的评估标准不是在学科里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孩子如何学习、思考、跟他人相处。
比如某个孩子不擅长数学,老师首先不是批评孩子,而是反思自己。
片中的老师说,TA会思考是不是教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而不会觉得是孩子有问题。
如果孩子喜欢玩小汽车,就会用小汽车来教数学,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芬兰的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孩子的生活而去学习,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出一个拥有自己思维,有创造力,也有自己兴趣爱好的独立的人。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和学到的更多是芬兰教育中闪闪发光的优点。
比如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之间的平等对待;从生活中学习,再把知识回归到生活;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
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