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突击炮营之库泰尔塞凯反击战01昂贵的

二战时期,芬兰作为德国的北方盟友协同对苏作战,与苏军在列宁格勒方向的卡累利阿地峡和拉多加湖一线长期对峙。

为了增强芬军的作战能力,德国向芬兰提供了部分装甲战斗车辆,其中最大的一批是在年至4年间出售59辆III号突击炮G型,帮助芬兰军队建立了一支小而精的突击炮部队,有0辆突击炮参加了4年夏季在地峡爆发的防御战斗。

面对苏军声势浩大的反攻,芬军突击炮部队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发挥装备性能,进行了巧妙而顽强的战斗,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交换比超过1∶10,虽然最终未能改变战争结局,却留下了山林地形下装甲防御战斗的经典范例,而芬军III号突击炮的首次亮相就是4年6月15日爆发的库泰尔塞凯反击战。

■4年6月接受检阅的芬兰III号突击炮部队。

一、昂贵的援助

二战前芬兰装甲部队仅有营级规模,通过战场缴获至2年夏季已扩充为一个装甲师,以俘获的苏军坦克为主。

芬兰陆军的突击炮营最早组建于年2月,属于装甲师序列,装备18辆BT-42型突击炮,是芬军利用缴获的苏制BT-7快速坦克底盘自行改装而成,搭载1门一战时期英制毫米短管榴弹炮,性能全面落后,尤其不胜任反坦克任务,只能用聊胜于无来形容。

为此,芬兰与德国展开接洽,购买45辆III号突击炮。

希特勒出于稳住北方战线的考虑,批准了这笔交易,但将售价翻番,III号突击炮的单价为8.25万帝国马克,而卖给芬兰人的价格是16.5~16.8万帝国马克!第一批0辆全新出厂的III号突击炮G初期型于年7至9月陆续到货,但备件迟迟不能到位,德国人自己也没余粮了。

■保存于波兰帕洛拉战车博物馆的BT-42,利用苏制BT-型坦克底盘搭载1门英制毫米短管榴弹炮,堪称不折不扣的老爷车。

芬兰人对这批高价购入的III号突击炮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装,车顶的MG42机枪换为缴获的苏制DT机枪,备件和弹药充足;乘员自卫武器也由MP40冲锋枪换成自产的“索米”冲锋枪;备用负重轮转移到战斗室两侧,腾出发动机舱后上方的空间安装大型木制储物箱;考虑到芬兰地形崎岖,森林密布,拆除侧裙板以免在行军中卡滞;整车重新喷涂了芬军标准的三色迷彩。

所有车辆采用Ps51-X的战术编号系统,Ps为芬兰语“装甲”(Panssari)的缩写,51为III号突击炮的型号代码,X为车辆序号,最初交付的车辆为1~0号车,此外部分车辆还拥有车组赋予的独特昵称。

■4年6月4日曼纳海姆元帅生日阅兵中的芬兰突击炮营11号车“艾莉”(昵称位于驾驶员观察口上方),可见备用负重轮位于战斗室侧面,前方10号车可见发动机舱上方的大型储物箱。

在购买III号突击炮的同时,芬军于年6月派出名军官、14名军士和22名士兵前往德国接受为期五周的专业培训,其中一半人学习车辆驾驶和武器操纵,另一半学习维护修理,他们在学成归国后作为骨干向其他官兵传授相关技能,德国方面也派出一支小型技术团队为芬军提供指导。

在首批车辆交付后,芬军于年9月对突击炮营进行了重编,淘汰所有BT-42,以III号突击炮取而代之,任命埃里克·奥克曼少校为突击炮营营长,他已在德国完成了专业训练,营内的几名军官曾在德国党卫军芬兰志愿部队中服役,在东线战场上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而大部分士兵是由炮兵部队转调而来。

■4年在乡间公路上行进的芬军III号突击炮部队,注意左侧的车载机枪为苏制DT机枪。

根据编制计划,重编后的突击炮营员额为10人,编有营部(1辆车)和个突击炮连(每连11辆车),每连编有连部(2辆车)和个排(每排辆车),总共编有4辆突击炮,其余突击炮用于训练和备用。

然而,这些纸面上的美好构想都被局势的变化打乱了,由于察觉芬兰与苏联暗中谈判媾和,德国拒绝交付余下15辆III号突击炮(4年6月后恢复供货),因此扣除8辆车作为备用和“器官捐献车”后,突击炮营实际编有22辆突击炮。

在4年苏军夏季反攻开始前,芬军突击炮营得到充足的时间熟悉装备、磨炼技能,其训练水准优于他们的苏联对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75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