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小学二年级,芬兰孩子和中国孩子就这么大
去年八月我们三口人横跨公里,从清迈迁至芬兰。转眼便整整一年了。
好多人都在问我们,为什么选择芬兰?
其实原因很简单,对于决定流浪一生的一家三口,当前选择旅居国家的落脚点,就是教育。
我们先后考察了解了泰国、英国、西班牙、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国,最终选择了近些年以“教育”闻名于世的芬兰,打算暂居几年。
四年前第一次踏上芬兰的时候,就对这里的孩子充满了艳羡,后来越深入越好奇,越了解越期待。
现在我们真真正正地生活在这里,
巴乔接受了芬兰教育整整一年,
所感知的一切是否与预期的一样?
传说中世界最好的教育,当真如此吗?
二年级毕业的巴乔,现在究竟咋样了?
今天就和大家说一说5个真相。
1.小学二年级,下午几乎没课
没有作业,没有考试
这不是传说,也不是谣言,这是真的!
回头想想,巴乔每天一点多放学,真不知道这一年我和乔爸是怎么熬过来了。。。
唯一庆幸的是,他每天自己走路上下学。
放学后还不定期跑到同学家里high,多少能缓解我的焦虑。
至于作业,几乎为零。
如果一定要找出点啥,那就是平均一周有一两道数学题,三五分钟搞定。
除了每科一本教科书外,根本没有习题册、练习册这种辅导书。
习题都在教科书上
画圈的便是某次作业里面的两道题
二年级整整一年,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统统不存在。
顶多有几次随堂的小测试。
巴乔回来随手一扔,看了之后心酸至极,这是不是传说中的学渣。。。。
他的解释是,
“不是不会数学,是看不懂芬兰语。”
下面这张就是学期末的“成绩单”。
大致的意思是:
“你在课堂上非常积极主动,芬兰语有长足的进步,数学方面也非常出色。
特别是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突出:
精细动作/解释
送给你两个词:外向和勇敢!”
反正不知道学的咋样,但是听起来就是让人备受鼓舞,自我感觉特良好。
2.数学进度,慢得让人揪心
我之前发过一个朋友圈,一点也不夸张。
然后再看看小学二年级结束,
芬兰的数学进度。
这种乘和加法的结合,
已经是他们年级的最高难度了。
小学二年级上完,8*8对他来说,依然需要掰着手指思考两分钟。
入学那会巴乔这数学还能跟上国内的节奏,在芬兰多少也能算是个“数学尖子生”,这读完一年彻底被同化了。
当然这所谓的“尖子”,完全是因为提前学过。
看到4*5、8*8都不能速算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乘法口诀这个神器。
可是在芬兰,根本没让孩子们背过乘法口诀。
而且在这里的华人家庭,多多少少都被芬兰班主任老师奉劝过:
“数学不能急,也不要在家里自学。
数学问题,不是简单的计算速度和效率问题,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
这话不管是不是足够科学,也不管别人信不信,总之我和乔爸信了。
我们也放弃为了弥补进度,在家自学的打算了。
既来之则安之,毕竟人家芬兰在15岁全球PISA测试里,数学分数遥遥领先。
试着不去追求短期的成败和速度,
跟随着芬兰式教育节奏,静待花开。
前些日子,巴乔兴冲冲地跑到乔爸跟前:
“爸爸,我跟你说,我发现了一件特别神奇有趣的事儿!!!”
“啥好事,你这么激动?”
“爸爸太神奇了!你看啊,乘法反过来就是除法!对不对,是不是特别有意思???”
整得乔爸有点哭笑不得。
但是回过来想一想,咱小时候可没有这时间和心思,发现这种“头等大事”。
规则和算法,都是老师直接写在黑板上的。
原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即便看起来又慢又蠢,反倒乐趣尤其多。。。。
3.芬兰小学生这英文水平。。。
之前想到芬兰毕竟是欧洲国家,而且成人的英文水平相当优秀。
所以理所当然地以为,芬兰孩子的英文启蒙必然相当早,估计小娃娃都能说得溜溜的。
实则不然。
巴乔就读的是普通公立学校纯芬兰语班级,也就是说所有课程基本都是芬兰语授课,班级的孩子也几乎都是以芬兰语为母语。
除了少数混血家庭的孩子,能用英语交流自如外,其他90%的芬兰孩子英语基础几乎为0。
再看看小学二年级的英语教材,一目了然。
教材的进度,基本代表了孩子们的英语水平
同年级孩子的英文水平,感觉比咱国内孩子可能还差上一截。
但问题来了,初高中以后的芬兰孩子们,是如何把英语追赶到流利自如的呢?
我还真问了好几个孩子。
他们的答复竟然都是:
Youtube和动画片。。。。
然后不仅如此,初高中以后这些芬兰孩子的第二外语、第三外语也丝毫没有落下。
瑞典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
因为学校会开设这类语言课程,让孩子们自由选择。
至于巴乔呢,因为有了之前两年泰国国际学校的学习经历,掌握了基本的英语技能,在芬兰这一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衔接作用。
也因此结交到不少说英语的好朋友。
他的芬兰语算是一个起步阶段,虽然难度不小,但是必学的一门语言。
否则他小学这几年的生活,无论是学习还是交友,都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巴乔的芬兰教科书
三年级开始,他会辅修一门西班牙语。
这是他自己欣然报名的,原因很简单,他想学会自己偶像C罗的语言,然后去现场要签名。。。
4.芬兰老师竟然会“体罚”
做国内的课堂上,乱说话不守规矩、没完成作业,罚站被教训再正常不过了。
但在芬兰多少算是新鲜事。
所以说到巴乔经常被罚站,不少芬兰人和当地华人都会觉得有些惊讶。
在大多数人眼里,芬兰教师的课堂上,堪称放任至极。上课睡觉、说话、走来走去根本都不算个事,怎么还会体罚呢?
其实这也要看人。
不同的班主任,不同的个性,自然有不同的授课和管理风格。
而且芬兰的家长和学校,会给予班主任老师可以说“无限大”的信任和权利。
学校不会干涉各个班级的教学进度,怎么教教什么,全都是班主任一人说的算。
巴乔的班主任V,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了,超级典型的芬兰人,不苟言笑很拘谨。
所以说他相对严格,我一点也不惊讶。
学校和家庭之间,有一个沟通系统叫Wilma。
几乎每天都会即时发送当日评价。
有批评也有鼓励。
不过就巴乔目前数据来看,批评占比过高了。
每次系统一有提示音,乔爸就是一阵哆嗦,忍不住心里犯嘀咕:“估计又被罚站了。。。”
从3月31日到4月16日的半个月里,被警告多次
几乎罚站的理由,一律是上课说话。。。
还没下课,就讨论放学了去谁家玩。
上着课,跑到别人座位上指责别人数学题做错了。。。。然后两人还要大声争辩。。。
芬兰语课上听不懂,没兴趣,远隔千山万水就开始搅和别人。。。。
你说看了多气人,不罚他还罚谁?
当然我们也是每一次都会和他聊。
几乎这些场景,都发生在芬兰语课堂上。
他听不懂,很难融入,便会觉得无聊想打发时间,加上自控力较差,就出现了上面的情况。
这样行为方式的孩子,在国内很可能被归类为差生、调皮捣蛋的小事儿头。
按照这样的惩戒频率,我们恐怕每周都要去学校跟老师报道了。
而在芬兰,老师仅仅是告知,从没有要求过面谈或急于解决这个问题,也从未将这种事情上升到品质和道德层面。
也经常是这节课一个批评,下节课会突然给一个高度赞扬,并不会因此而被贴上标签。
我和乔爸其实很理解巴乔这种行为的原因,也努力在帮助他寻求控制行为的方式方法。
老师的宽容和信任,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大的解脱,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调整适应。
倘若班主任老师逼得过紧,动则上纲上线,我们反倒容易将压力转化给巴乔,结果也许会更糟。
5.“放任式”教育,让孩子慢慢来
不拔尖、不放弃每一个慢孩子,
不急于追求成果,一切让孩子慢慢来,
恐怕是和国内反差极大的地方。
那天我看到了巴乔在学校发的一条朋友圈。
我的第一反应是,好小子竟然有空玩手机。
但是读完以后,竟然有一大堆想说的话,便写下了这个圈。
最初我也会觉得匪夷所思。
上了小学,还会每周有两节手工课。
当然未来还有缝纫课、木工课,就是真刀真枪的缝纫机和电锯,在课堂上。
更让人有些“接受无能”的是,缝制这样一个西红柿和胡萝卜,整整用了两个月。
但是和巴乔聊过之后,便明了其中的用意。
巴乔告诉我:
“这些都是我自己一针一线完成的,老师从来不会催我们,更不会帮我们缝,但是我们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帮助。”
每个孩子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体会这一针一线里的乐趣。
即便歪歪扭扭,即便称不上完美,但这里所收获到的成就感和掌控感,将是无可替代的。
不是只有学术课程,
才是培养孩子能力和自信的唯一渠道。
这类看似无用的技能,却同样与生活息息相关,也同样能塑造珍贵的自信心。
巴乔自身活泼好动,所以在出国前完全对静态的慢工细活,毫无耐心和兴趣。
但是从清迈潘雅顿开始,便爱上手工了。
这确实是我从未想过的一种改变。
而在芬兰,这个喜好也得到了延续。
别看巴乔老是因为说话被罚站,
但是每次手工课上,几乎也都会得到表扬。
上面年终评价表里面的“精细动作”,想必说的就是手工制作了。
班主任老师严厉归严厉,但也极为珍视孩子们在各个方面的闪光点,从不吝惜他们的正面鼓励。
越鼓励越努力,越努力越坚持。
所以这小子回家以后,动不动就要拿起针线包,偏要干点针线活才肯罢休。
巴乔在课后参加的MusicClub,更是孩子们自由的天堂了。
乐器室里面有各种乐器,架子鼓、钢琴、吉他,想学啥就学啥。
按常规来说一年下来,总该学会点啥乐器吧,否则怎么能给家长一个交待?
可是结果呢?
一年下来,啥乐器也没教,啥也没学会。
我问巴乔,课堂上一般都做什么?
“我们就是换着乐器玩,想玩哪个玩哪个,然后一起演奏,胡乱演奏,想弹什么音就弹什么。。。”
在芬兰老师看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应该多尝试,多体验,多接触。
谁知道在玩闹中,会不会不知不觉地爱上呢?
给大家看一段孩子们群魔乱奏的小插曲吧!
别看煞有介事的,其实是完全没有调。
如果让我总结这一年芬兰教育下的感受,
我会用这三个字:乐、慢、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芬兰教育尊重天性。
即便是二年级,很多课程依然以玩的形式开展,让孩子们在玩中学。
老师们更是觉得放学后、周末以及假期,就应该肆无忌惮地玩,那才是孩子们该做的事。
慢是一切慢慢来,
给孩子时间让他们慢慢感受一切。
不追求速度,不拔苗助长,不看重短暂的成效,是芬兰教育给我的另一个感受。
除了常规学术课程外,手工、绘画、体育、音乐甚至未来还有缝纫、木工、烹饪课程,这些课程同样重要。
所有课程都不会急于寻求成效和结果,而是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放慢节奏,让他们慢慢体会。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绝对不存在。
乐是乐趣,乐趣才是自驱力的源动力。
让孩子们在玩中,在慢慢的体会和感悟中,逐渐寻找乐趣。这样才会保有对事物的好奇,对学习的渴望。
仿佛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我们只需静待花开。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