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最多的战机德国Bf109,先后改装四
初代Bf-的诞生
作为二战时期德军的空中主力Bf-战机是纳粹于年40年代使用的单座战斗机,在同时期的战斗机中Bf-是处于顶端位置的新一代战机。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战机与其改装机型贯穿于纳粹空军的辉煌与落幕,从年至年仅在二战期间共生产3万余架,随后南斯拉夫、芬兰、西班牙各国空军也使用过长时间的Bf-,可见其性能的卓越。
开始在德军服役
Bf-以德国著名设计师威利·梅塞施密特为首的团队根据之前Bf-“台风式”的基础上改进而成,所以也叫Me-(如Me-、Me-、M37等叫法一样,因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被梅塞施密特所取缔,此后战机因而得名。)由于纳粹空军备战较早,Bf-最早出现在西班牙内战中(此时已经衍生到Bf-B、C型),此时使用的还是早期复叶式螺旋桨,且发动机因采用喷射注油的方法而功率不足等问题明显突出,并且刚刚装备于德国空军,飞行员并不熟悉他的战斗技巧,所以此时的表现还不是很出众。
不列颠空战失利
一直到Bf-E型时,才得以大范围使用,战争史上的第一规模宏大的空战,不列颠空战的主战场就是Bf-与英国的“喷火”和“飓风”展开的殊死搏斗,因盟军地面防空力量的有效支持和德军客场作战等因素,最终落败。但其中也有两架战机性能差异的缘故,Bf-使用的是DB-活塞发动机,是一台倒V型,12汽缸的也冷使发动机,汽缸内径毫米、行程毫米、气缸容量35.7毫升,一般输出为匹马力。而盟军此时装备的已是赫赫有名的格里芬65发动机,不仅达到马力的最大输出功率(在/号汽油情况下),而且获得两级两速机械增加器,这对于用于更低翼负荷的“喷火”式战机来说,无异于如虎添翼。于是在空战缠斗时,无论是何种的战斗状态,“喷火”式战机都要略胜一筹。
缺陷
后来有军事专家分析这次战役中Bf-的缺陷,较短的航程使德空军无法在不列颠战役取得所需优势,导致轰炸机部队在护航不足的情况下损失惨重;此外,追求机翼结构轻量化也迫使Bf-采用将机轮置于机身轴线上的设计,使得飞机起降时十分不安定。
不过也是可以从这两款机型的比较可以看出双方对于空战的理念并不相同,Bf-s的机载火力可携带两挺7.92毫米机枪和两门20毫米MG机炮,虽只能携带60发炮弹,但对于只装备8挺7.7毫米机枪的盟军飞机可谓是致命性威胁。
Bf-的设计衍生
当初梅塞施密特为比英国空军搭载更多的武器系统也是费尽心思,因Bf-安装了起落架,而机翼主梁与翼前缘缝翼(是安装在固定翼飞机机翼前端的狭长小翼,通常在飞机起飞降落时展开,让气流通过,其功能在于提高飞机的失速临界迎角。)的限制,武器只能安装在机翼仅剩一挺机枪或机炮的位置。可武器的弹药供应又成问题,采用常规的方法,那势必又要加一个弹药箱,随之扩大的还有整个机翼。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由一条发子弹的连续弹带一路沿着导槽至翼尖,弹带绕着一个转子,前进时经由枪后端下方,并沿着机翼回到翼根进行装填,给弹后绕过另一转子回到枪身,这样就不用为扩装弹药而不得不扩大飞机的整体。
武器系统升级
当Bf-衍生到F型后,首先就是对武器系统的升级,在机翼下不再挂有机枪(除Bf-F-2以外),换成一对外挂式20毫米机炮荚舱,不过外挂机炮最多可装发,总重量为千克,虽间接的增强战机火力但其重量和风阻却让其在空中失去一些稳定性,加强钟摆震动效应。其次,螺旋桨技术采用Me-的恒速螺旋桨技术,其优点在于如果在空中出现故障的发动机螺旋桨的阻力减小到接近零(顺桨)当螺旋桨顺桨时,螺旋桨边缘向前,螺旋桨停止转动。一些飞机,特别是大型的活塞式和涡轮螺旋桨飞机,甚至能使桨叶角变为负值(叫做反桨),以产生反推力。螺旋桨反桨会明显地减小飞机着陆后滑跑的距离,当左右发动机的功率不同时,还可以帮助飞机转弯,以改善地面操纵性能。
这次的改进依照空气动力构型将整流罩做了较大的改变,相比之前的造型更加滑顺与圆润。在其下方是经过重新设计的更具流线型的机油散热器,并安装新的喷射式排气系统,后来又在左侧加装一具金属盾以将引擎废气与增压器进气口隔离。再者,由于改良与装配更具燃油效率的发动机与挂载轻合金抛弃式油箱,Bf-F的最大航程可达千米,较之前的千米提升了两倍之多。
整个机翼是经过重新设计的,新的椭圆翼尖是空气动力面积略减,而前翼缘缝也比之前的翼弦有稍许的增加。冷却系统也焕然一新,由一个与可变入口和出口襟翼相连的热感应阀自动调节,以平衡最低阻力和最有效的冷却能力,边界层导管使空气连续流经散热器上方的机翼,由上襟翼后翼缘离开,下襟翼机械式的连到中央“主襟翼”。上襟翼与和前方入口襟翼位置有一个热感应阀调节,自动调整襟翼位置,取得最大冷却效果。
Bf-G型出现
之后的Bf-G型相较于F型提升并不大,不过除却驾驶舱加装加强型防弹挡风玻璃,引擎周围也加装吸入式冷却孔外,更换戴姆勒-奔驰DB-A系列为新的发动机确实是一大亮点。相比之前的DB-,在排气量、转速、压缩比方面皆都要强不少,并且拥有更高级的机械增压器,改变气门定时增加进气周期与改善清碳能力为的就是增大容积效率以求更高的速度。这款型号的战机出生背景是盟军的空中力量已经愈发庞大,如野马P-51这架被誉为二战中综合性能最好的飞机和F6F地狱猫战斗机这样的强劲对手,德军不得不以喷射液态氮注入增压器来拉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来增加战机在超高空的飞行性能。
最后的落幕
之后对于G型号的改进就有四十多种,以及最后的量产型号K系列,改款已经可以在高空性能中与P-51和“喷火”式飞机(改装后)一较高下,拦截美军后期的战略轰炸。二战结束后,以色列和西班牙还有芬兰都有通过购买和受赠在空军部队服役过Bf-。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