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欧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3个关键词与1

白癜风治疗微信群 http://www.cgia.cn/news/chanye/1664366.html

年8月,美国《新闻周刊》将芬兰基础教育列为世界第一。《新闻周刊》的文章这样描述芬兰基础教育:“芬兰的孩子们喜爱那种进度缓慢、懒散拖拉,学科内容包罗万象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可以随意穿各式各样的鞋,教师全部都是硕士毕业。对学生而言,课后得到老师的帮助和辅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全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都曾获得老师的课外单独辅导。”对挪威、瑞典、瑞士、芬兰等国基础教育的研究因而也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

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将研究的焦点聚集在追求平等的教育理念、推迟阶层分化的“综合学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灵活的全国课程大纲与无固定班级授课制等显性特质,而新近公布实施的中高考改革中也不乏对于上述研究成果的借鉴。但在感叹北欧诸国教育成功之余,胖胖老师却发现很多研究都是自上而下、基于政策或是学校的研究,北欧的一线教师究竟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呢?

很荣幸,近日胖胖老师有机会与来自芬兰、瑞典的四位老师面对面,共同分享各自在教育中的心得体会。

他们是来自芬兰的高中科学教师卡尼斯、小学文法教师特纳利特、来自瑞典的ESL课程教师阿莉芙娜与小学数学教师艾尔。

两个多小时的沟通交流中,胖胖老师试图从下里巴人的角度来谈谈北欧成功的基础教育背后,我们所忽视的隐形教育因素——激发求知、营造情境与规则意识。

激发求知

“学习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兴趣,懂得敬畏与感恩”

这是来自芬兰卡尼斯老师的分享,在芬兰的小学教育当中,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获得某个知识点,而是要在学习活动中去明白他们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同时也在操作和实践当中懂得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同时他们也会去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对于科学技术、人文哲学的认识,不仅仅只是知识点的习得,更有着对于知识本身的敬畏与感恩之心。

这点看似与我们追求“快乐教学”的某些做法类似,但其核心对于学习的敬畏与感恩,恰恰是当下中国教育当中所忽视的,或是我们始终不愿意去正视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让孩子掌握那么多的知识?不是为了让他们成为百科全书,而是要成为一个学习者,一个懂得对学习有敬畏心与感恩心的学习者。

“(低年龄段)学生告诉我今天他在课堂中有一个疑惑,我很兴奋地亲吻了他”

“为什么我要亲吻他?”特纳利特老师是这样回答笔者困惑的,“因为他今天在课堂上获得了一个对他来说十分重要的技能,也就是他懂得去质疑,懂得去提出他的困惑,懂得向老师去求得困惑的方法,这难道不比他掌握一个公式、一个语法点更令人兴奋吗?是的,这让我兴奋!”

特纳利特老师的学生主要是4-10岁的儿童,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在这样的一种教育思维的理念下成长,孩子的求知天性得到了极大的尊重,而老师也在教学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与收获。这份兴奋与亲密的互动,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是如此的罕见呢?

“周末郊外考察,20个孩子带回了20个不同的春天足迹,回到课堂,我又收获了20个有趣的有关春天的小故事”

阿莉芙娜老师谈到去年春天,她和孩子们周末去郊外考察的故事。周末,她与20个即将毕业的初中学生去郊外的森林远足,20个学生不仅用相机、标本夹或是纸笔带回了20个不同的春天足迹回到课堂,孩子们还通用英语记录下期间发生的20个有趣的有关于春天的小故事啊。而这些小故事与探访足迹的照片也成为了阿莉芙娜老师以后的教学资源。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在这堂课当中,主角是孩子们的分享,而他们的分享也让作为老师的她明白了曾经在大人世界中因为习以为常而忽视的有关于春天的细节,这也是一件令她感到十分愉快的事情。

是的,在学习中,师生共同保持求知欲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另外,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愿意支持这次郊外远足,也是令我们中国家庭与教育者应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56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