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将迁都西伯利亚绍伊古如是说

“迁都”无疑是一项事关重大的战略决策。因为,它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首都“去功能化”,其中还蕴含着政治、经济、安全的方略变化,以及国家战略的有目的“转移”。

根据俄新社8月5日的报道,在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科学工作者座谈时,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再次提到“迁都”问题。绍伊古认为,俄罗斯首都需要迁到西伯利亚。另外,还要在那里建设3到5个至少在30万—50万以上人口的科学工业经济中心,也可以说是新首都的卫星城市。

其实,绍伊古并不是首次提出“迁都”事宜,早在年时任俄罗斯紧急状态部部长时,绍伊古就提出过“迁都”建议。对于绍伊古如此热衷于“迁都”,有人不解,认为,不管是现在的国防部长身份,还是原来的紧急状态部部长,如果从安全角度提出“迁都”问题的话,尚且可以理解。然而,绍伊古在迁都理由中只字未提安全问题,反而是基于人口、经济和科学层面来论述,似乎与其身份不符。其实,绍伊古还有另外两个身份。

绍伊古不仅是国防部部长,他同时还是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的创建之一及元老,此外,绍伊古还兼任着俄罗斯国家地理学会的会长。如果将这三个身份结合在一起的话,也就理解了为什么由绍伊古来提出“迁都”问题。那么,现在的问题是,绍伊古建议将首都迁往西伯利亚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绍伊古的这个建议是否得到了普京的默许?普京会在任期内完成这一宏大的“迁都”计划吗?

相关问题专家,俄罗斯人口、移民和区域发展研究所监事会主席尤里·格罗莫夫认为,绍伊古的建议是“拯救俄罗斯”的当务之急。格罗莫夫的理由是位于西部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经济带,特别是莫斯科的“超中心化”,在政治、经济和人口层面的强大吸引力已经使俄罗斯的发展失去平衡,其表现形式是,除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经济带和为数不多的大城市外,其他地区,特别是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已经“荒芜化”,这严重制约了俄罗斯的发展和未来。

我们来看看俄罗斯的人口、经济及区域分布状况。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国土面积为万平方公里,亚洲部分约为万平方公里面积,欧洲部分仅为万平方公里。然而,俄罗斯的人口却基本集中在欧洲部分,且主要集中在偏西的大城市中。

比如,俄罗斯的总人口1.4亿,西部城市圣彼得堡万,首都莫斯科更是高达万人,据说,如果再加上城郊地带,生活在莫斯科经济圈的人口可能有万人。由此可见,俄罗斯的人口分布已经极不均衡。

人口是包括经济、安全、政治在内的所有问题的基础,俄罗斯这种“西多东少”的人口分布状况必然会导致俄罗斯在经济、政治及安全领域的“头重脚轻”,久而久之,俄罗斯的发展将会更加畸形。

显而易见,作为俄罗斯国防部长,俄罗斯国家地理学会会长,俄罗斯执政党元老级人物,绍伊古肯定是从俄罗斯的现状看到了未来的危机,从地理位置看到了西伯利亚在安全层面的重要性,担心长此以往会失去对那片土地的控制力。而从“头重脚轻”的实力分布看到了乌拉尔山脉以东的“空虚”。

所以,在对现状“无解”的情况下,绍伊古想到了以“釜底抽薪”的“迁都”方式,纠正俄罗斯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所以提出了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西伯利亚的建议。当然,也有观点认为,绍伊古之所以提出首都东迁计划,可能也与绍伊古是图瓦人,且出生在那片土地上有关。

在俄罗斯的历史上,也曾有过不止一次的迁都经历。而从实际效果看,均与政治、经济及战略“转移”有关。从历史渊源来说,自俄罗斯人建立国家起,第一个首都应该是诺夫哥罗德,而从基辅“分家”后,俄罗斯人选择了莫斯科。之所以选择莫斯科是因为更适合人居。这从莫斯科的名称出处就可见一斑。莫斯科的名字来自芬兰语,即潮湿的地方。而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则主要是因为对国家的战略定位。

“胸怀大志”的彼得一世即位后,开始构建将俄罗斯建成“海陆大帝国”的目标和计划。可是,没有出海口怎么办?于是,彼得一世盯上了波罗的海方向的出海口。在与瑞典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战争后,俄罗斯终于在年打通了通往欧洲深处的波罗的海通道。随之,彼得一世在涅瓦河三角洲地带彼得罗要塞开始建立一座新城市,即现在的圣彼得堡。年,彼得一世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

显而易见,彼得一世将首都前往圣彼得堡是一次国家战略方向的转移,俄罗斯从而成为了海陆兼备的大帝国,同时也促进了俄罗斯更靠近欧洲的西部地区的大发展,圣彼得堡之所以成为与莫斯科齐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显然得益于“迁都”。而当俄罗斯再次将首都回迁到莫斯科时,则主要是因为政治及安全方面的因素。

苏联成立后,从政治上来说,显然要体现出与封建王朝的区别,而较之莫斯科,圣彼得堡显然离欧洲更近,所以,苏联在年将首都定在了莫斯科而不是圣彼得堡,年后,俄罗斯的首都又回到了莫斯科。显然,有着政治和安全层面这两大因素。那么,绍伊古现在又提出将首都迁到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西伯利亚地区,难道仅仅是因为去功能化吗?显然不是。毫不讳言地说,除了经济、人口、安全、政治等因素外,似乎还有着俄罗斯对国家定位的一次战略性“选择”。

从历史来说,尽管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但在认知上,俄罗斯人一直都将自己视为欧洲国家,其战略方向,人文交流,贸易往来也均以欧洲为主,不同时期均表现出了融入欧洲的渴望。

不管是与欧洲列强的战争失败后,还是遭到欧洲国家的排挤,亦或是被西方国家一再制裁,俄罗斯融入欧洲的热情似乎一直未减。甚至于在从苏联解体中独立后,俄罗斯曾一厢情愿地谋求加入北约,想完全融入欧洲体系中。然而,现实却一次次的令俄罗斯人失望。因为,欧洲绝大部分国家在心里或实质上并不承认俄罗斯的欧洲国家身份,甚至更希望俄罗斯进一步瓦解,瓦解到不能再对欧洲和西方国家构成威胁的程度。

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并没有放弃挤压俄罗斯的机会,特别是年克里米亚公投入俄事件后,北约继续向东推进,美国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也是一轮接一轮,可谓是步步紧逼,导致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十分缓慢,其GDP规模只相当于广东的水平,显而易见,俄罗斯的经济状况陷入了困境。

而基于俄罗斯国内层面来说,地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明显。所以,从国家战略方向来说,面临着一条道走到黑还是另辟蹊径的选择,而从国内的发展不均衡来看,同洋面临着“手术级”的调整。可能就是因为这两点重要原因,促使着“迁都”议题在俄罗斯被重视和讨论,并由身份特殊的绍伊古来提出。

尽管绍伊古还比普京小两岁,但绍伊古可以说是“三朝元老”式的人物,早在苏联解体前,绍伊古就已经显露头角,而在俄罗斯独立后,又得到了叶利钦的赏识,并将绍伊古从预备役少尉直接晋升为少将军衔。普京领导俄罗斯后,绍伊古更是被重用,预备役出身,学建筑的技术性官员绍伊古居然做到了国防部长任上,这在俄罗斯的历史上是极为罕见地现象,由此可见普京对绍伊古能力的认可和信任。由此也说明,绍伊古此时提出这个“迁都”设想绝非无的放矢,显然也得到了普京的默认,甚至于是普京在试探各方的反应。

今年6月30日,在“普京连线”活动中,普京也曾在回答线上网民提问时谈起过这个问题,普京的意思是,将政府迁往西伯利亚并不能解决该地区的问题,但普京也认为,将一些联邦机构和大企业总部从莫斯科转移到西伯利亚是可行的。从普京当时的话中不难听出,普京并不反对首都去功能化及开发西伯利亚地区。但观点上显然比较保守。也许普京考虑的是“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而俄罗斯现在的实力又不足以支撑全面“迁都”这个宏伟计划。尽管这其中可能蕴含着俄罗斯的国家战略转移。

俄罗斯的国徽图案是“双头鹰”,一头望着欧洲,另一头则视着亚洲,其真正的含义也是不言自明的。不过,此前的历史上,俄罗斯的国家战略方向一直偏重西方,而在屡屡碰壁后,俄罗斯国内早已有了调整国家战略方向的讨论,即由原来的偏西调整为东西均衡,直白的解读就是大西洋和太平洋战略并重。这个观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摆脱俄罗斯的困境。显而易见,假如俄罗斯真的迁都西伯利亚的话,还就真的具备这种“功能”。比如说将首都迁到叶卡捷琳娜市。不过,以俄罗斯目前的实力,以及普京的任期问题,则可能是这个计划难以落实的真正原因。

如果按照普京的迁几个机构和大企业总部的话,那只能算是简单的去首都功能化,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假如直接“迁都”的话,不仅要面临文化的认同上大家不愿去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俄罗斯的实力无法支撑起折腾。再者,普京今年已经68岁,即使干满理论上的任期,也不过到年,那时的普京已经84岁。所以,是否还有激情尚值得商榷。当然,以普京的果敢,也同样存在着可能。鉴于此,如果明知普京不敢兴趣,绍伊古仍然坚持提出,似乎就显得有些突兀了。所以,个人观点更相信这是普京的授意或默许,是在试探包括国际上在内的各方反应,而其真正目的也许仅在于为了开发西伯利亚地区而吸引国际投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37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