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二战纳粹德国闪电战前期胜利的比较
闪击北欧(年4月-6月)
纳粹德国要称霸欧洲,征服英法是希特勒的必然目标。在一战中,德国深受英国海军封锁之苦。鉴于历史经验,希特勒决定在西进之前,先拿下对控制北海和波罗的海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挪威和丹麦。这两国既是德国的侧翼,又是瑞典铁矿砂运往德国的交通要道。抢先占领此地,既能保护德国侧翼的安全,又能保障占德国半数以上的铁矿的供应,还可以把挪威作为对英国进行反封锁和抗击空中进攻的基地。
北海和波罗的海,应该是15世纪的地图德国入侵丹麦挪威两国,采取了“和平的烟雾弹”。在打败波兰后,德国为欺骗世界舆论,麻痹英法等国,开展了一个堪称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表示要维持欧洲其余部分的现状,并要与英法等国实现“体面的和平”。在闪击挪威时,希特勒兵不厌诈,运用调虎离山之计,把英国海军的主力调离挪威海域,为德军主力登陆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时间差。
威悉河演习,也称威瑟堡行动德国入侵丹麦和挪威的作战计划,代号是“威悉河演习”(即威瑟堡行动)。这一入侵计划的要点是:以陆军采取欺诈、突袭的手段,越过边境占领丹麦,同时运用登陆和空降等方式夺取挪威的重要港口和机场,而后向内地发动进攻,占领挪威全境;以空军对付英、法海军,避免海上大规模的交战。为此,德国派出近架飞机担当重任。其中架运输机,负责输送伞兵,架轰炸机、战斗机为空降和登陆提供火力掩护。年4月9日凌晨,德国以防止英法入侵,保卫丹麦挪威中立之名,发动了侵略战争。丹麦是一个只有万人口左右的小国,全部军队只有一支弱小的部队,抵抗力量微不足道。又因为在年5月丹麦曾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因而未作战争准备,所以在1天内就灭亡了。德国军队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哥本哈根,达到了“和平占领丹麦”的目的。
现代丹麦在德军进入丹麦的领土的时候,德国海军陆战队和空降部队冒着大风雪对奥斯陆(挪威首都)、卑尔根(挪威第二大城市)等重要海港,发动突然袭击。在整个战斗中,德国投入的兵力并不强大,只有9艘巡洋舰、1艘袖珍战列舰、14艘驱逐舰、28艘潜艇、架作战飞机和架运输机,登陆的士兵不到人,全部兵力也不过一万人左右。挪威军队数量虽远多于德军,但空军仅有余架飞机且时速和性能不及德军,再加上未充分动员,仓促抵抗等原因,纳尔维克、特隆赫姆、卑尔根(均为挪威城市)等重要港口先后失陷。西南海岸的斯塔万格和附近的苏拉机场也于中午落入了德军之手,德军由此获得了在挪威的前线空军基地,掌握了挪威南部和中部的制空权。英国投入兵力较少,飞机不过百架,构不成对德军的威胁。年4月9日中午,约5个连的德国空降兵占领了奥斯陆。通过一系列陆海空战役,特别是制海权、制空权的取得,德军节节胜利,最终牢牢地掌握了这个资源丰富的北欧国家。
现代挪威闪击北欧的特点及影响
军事上,挪威战役呈现出了与波兰战役不同的特点。挪威战役首次使用了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立体作战战术,第一次使用伞兵进行空降突击。德国空军在这次作战中表现极为出色,也象征着空权时代的来临。德军无视英国的海上优势,在空军掩护下对海里外的挪威北部进行远程海空袭击,第一次显示了空军对争夺制海权的重要意义,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海上登陆作战。丹麦和挪威战役表明:在登陆作战中,空军具有与海军同样重要的作用,登陆战役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战斗行动可在沿岸地区和纵深内一起展开,海上、空中、地面同时进行,战争已具有立体性质。政治上,闪电战的胜利开始冲击英法的绥靖政策,英法的态度有所转变,开始表现的较为积极。在年德国突击波兰后,挪威立即与瑞典、丹麦、芬兰等国一同宣布中立,这也正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自19世纪中叶以来所坚持的传统政策。然而,北欧国家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使他们处于了战争的风口浪尖上,中立显得如此的无奈。战火烧向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是以下两个因素独立发生作用的结果:德国需要从瑞典经挪威进口铁矿石,以及挪威便于海军行动的地理位置。英法虽然派遣了一支远征军去援助挪威,但由于英法联军决心不果断、行动迟缓、缺乏统一指挥等原因,挪威失陷。但英法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英、法和挪威的军队共伤亡人。英国损失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7艘,法国损失驱逐舰1艘。经济上,闪击战的胜利也让纳粹德国的战争潜力不断增强。由于德国本身的战争经济潜力有限,所以每占领其他一个国家,德国本身的战时经济实力都能得到增强。一些被占领国的经济被纳入德国经济体系,德国占领者肆无忌惮地掠夺被占领国家的物质财富,在掠夺战略物资的同时,还大量掠夺这些国家的技术兵器和弹药,以进一步扩充德军。在德国的物质保障体系中,被占领国家的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挪威战役的结束使德国在欧洲战区北部夺取了重要的战略基地。德军占领挪威并进至瑞典边界,使中立的瑞典内外政策发生了急剧变化。瑞典在对外政策方面开始转向德国,允许德国经过瑞典领土运送军队和物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