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痴呆症患者将大幅增加

北京青春痘医院哪些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16/9323162.html

本文转自:南方周末

(视觉中国/图)

痴呆症是一类明显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的大脑疾病,最常见的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理解、记忆等认知能力会因此衰退,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这不仅增加其本人的生存风险,也会对看护照顾的人和其他家庭成员带来很大压力。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该疾病对社会卫生系统和个人家庭所带来的整体负担,正变得更明显。

最近,全球疾病负担项目发布的一项最新预测研究估计,至年,全球患痴呆的人数有可能从年的多万大幅增长到近1.5亿,增幅达%。同一时间段,中国的患病人数可能从多万增长到多万,增幅达到%,相当于增长两倍。

女性风险更高

该项研究除预测了未来近三十年全球整体情况外,还分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相应预测。中国患病人数预计增幅近%,虽然看起来已经很高,但从全球各地增幅来看,仍处于中等水平,略高于全球增幅,并非极端值。而从地域来看,较为极端的值集中出现在北非和中东、欧洲等地。比如卡塔尔预计增幅达到%,阿联酋增幅%,保加利亚增幅37%,希腊增幅45%,芬兰、意大利增幅都在50%多。这一研究年1月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TheLancetPublicHealth)。

年龄依然是痴呆症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年龄越大的人中,患痴呆的风险比例也会更高。就全球男性而言,年,40至69岁的男性中,患痴呆症的比例预计有0.5%,70至84岁的人中,这一比例则显著提高到6.5%,而对于超过85岁的男性来说,痴呆的风险可以达到23.5%。在女性中存在类似的规律,只是各年龄段的风险比例都会比男性更高,总数更是明显高于男性。

这种性别差异并非新现象,就目前而言,已有不少研究报告女性患痴呆的比例高于男性。不过,这种性别差异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解释,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女性一般比男性寿命长,所以老年女性的数量比男性多。但有证据显示也可能是男女的性别差异背后存在相应生理机制的差异,导致患痴呆症的风险有所差别。

而在性别风险比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患病人数变化幅度之所以这么大,关键还在于人口数量和年龄分布情况。人口总数增加,或者人口结构更加老龄化,都更容易导致痴呆症患者数量增加。研究估计,全球大部分痴呆病例的增长,可能要归结于这两个因素,而且,二者的作用可谓不相上下。但对不同地区而言,面临的人口变化情况又不一样。

比如,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的增长就是推高当地患病数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对于东亚和西欧,人口增长放缓,但年龄结构老化,一张一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对痴呆症患者数量的推升作用。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日本,作为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国家,研究估计到年,当地痴呆症患者会增长27%,这一增幅在全球来看反而是最低的。

因素有很多

而在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其实与痴呆风险有关的因素还有很多。最新研究是第一次将痴呆风险因素变化情况考虑进来,对全球近个国家和地区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特别考虑了教育、吸烟、肥胖、高血糖等情况。

教育对人认知能力的开发作用很大,已有大量研究发现接受教育更多的话,痴呆的风险会更低。年,《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还显示,伴随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人大概在接近20岁,也就是青春期晚期时,认知能力即达到高峰,此后所接受的教育虽然对认知能力提升和维护依然有价值,但收益不及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最新研究中发现,未来近三十年,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以帮助减少数百万痴呆症患者,但吸烟、肥胖、高血糖等可能也会导致增加数百万患者,使得教育产生的作用差不多抵消了,因而总体的患病比例变化不大。

那么,吸烟、肥胖等因素为什么对痴呆症的风险影响这么大?有研究发现,吸烟的人通常比不吸烟的人有更高风险患痴呆,但停止抽烟,就能降低这种风险,即便是对已吸了多年烟的老年人。首尔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对近五万个60岁及以上男性的研究发现,停止吸烟4年后,曾吸烟的老人其患痴呆风险就比那些持续吸烟的人有了显著的降低。但不幸的是,由于一些地方吸烟的人多,导致大量不主动吸烟的人实际上暴露在二手烟中,被动吸了不少烟。而已有观察研究发现,不吸烟的中老年女性也可能因为吸二手烟有更高的记忆下降的情况。

肥胖与痴呆之间的关系也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更关键的是,相比全球控烟行动的效果,肥胖作为新的全球健康风险,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肥胖的人仍在增加。除了肥胖之外,过量饮酒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风险因素,过量饮酒的人认知能力损伤和痴呆的风险更高,而这一行为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使得与饮酒相关的痴呆风险更显复杂。

除了这些风险因素外,目前科学家识别出的可能与痴呆症有关的因素还包括高血压、脑部受伤、听力损伤、糖尿病、空气污染、抑郁症、社交隔离、锻炼情况等。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识别这些可能导致痴呆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规避风险,在当前的科学水平下,显得尤为重要。

重在预防

痴呆症目前仍是不可逆的,对于这类认知能力的减损,关键还在于预防。虽然对于该病的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对于已经识别出的一些风险因素,提前采取措施对认知能力进行干预,可以降低自身痴呆的风险。而且虽然该病总体上算是老年病,但不同年龄的人皆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自己的认知能力。

对于年轻人来说,关键的就是接受教育,特别是重视成年之前的教育,抓住认知能力开发的关键阶段。即便是成年之后,甚至到了中老年阶段,仍然可以通过继续参与教育或各类认知活动提升和保持住既有的认知能力。人类的大脑总体上用进废退,只要能开动大脑,不管是阅读还是游戏,都可能提升认知能力。在这点上,需要较多脑力劳动的人可能有自然的优势,可以在退休之前都维持较丰富的认知活动。

而在退休之后,保持一定体育锻炼和社交活动仍然是必要的。中年之后,年龄越大,朋友圈往往越小,对未婚或丧偶的老人来说,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拓宽和维护自己与他人的社交联系,避免社交隔绝,对维持和保护认知能力很有帮助。结合现有的科学证据,参与音乐、舞蹈、体育锻炼等可能都是有益的。

除了个人对自身情况的注意之外,最新研究通过对未来三十年痴呆人数的预测分析,实际上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参考,考虑到中国人口的基数大,面对相关病人的成倍增长和年轻人的减少,如何为失能老人提供更好的照顾,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王江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34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