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传奇女酋长一生与驯鹿为伴,她的

旅行改变认知,眼界改变视界;

去旅行,发现万千种生活。

说到酋长,你会想起什么?

非洲或是美洲的原始部落?

也许你脑海里浮现的是这样的画面;

↓↓↓

又或者是这样的

↓↓↓

“酋长”这个词,

听起来似乎离我们很遥远,

但你知道吗?其实

在我国东北,在大兴安岭深处,

就生活着一位中国最后的女酋长。

在这个“我和我的手机

一刻都不能分离”的时代,

这位酋长和

她即将“消失”的使鹿部落,

却依然过着传承百年的游牧生活:

住木屋、穿传统服饰、烧木取火,

出门以鹿代步、靠游猎为生,

生活中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wifi……

而这一切,

不是电影,也不是表演,

而是她——

玛利亚·索的真实生活。

而这样的生活,

她已经过了整整一个世纪!

1

中国最后的传奇女酋长

一生与驯鹿为伴

照片中这位包裹着头巾,

白发苍苍的百岁老人,

正是玛利亚·索。

她是“中国最后的女酋长”,

迟子建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额尔古纳河右岸》主人公的原型;

曾接受过央视《新闻1+1》的采访,

也上过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

她的一生,

很传奇,但也很简单,

一生为部落奔走,一生与驯鹿为伴。

年,玛利亚·索

出生在敖鲁古雅鄂温克的

一个猎户家庭。

少女时的她,天资聪慧。

早年间,便颇有驯鹿本领,

以及一手好枪法。

婚后的她,雷厉风行。

长大后,

玛利亚·索听从父亲的安排,

嫁给了比自己大12岁的丈夫拉吉米。

拉吉米虽是打猎的好手,但却酗酒成瘾。

但当其他人以为玛利亚·索

从此将开启悲惨人生时,

玛利亚·索却逆天改命,

上演了“大女主剧本”。

在男性世界的鄂温克人心目中,

族里和家里都是男人说了算,

但在拉吉米家里,却是玛利亚·索当家作主。

她不仅独揽了家庭大权,

还因为能干,渐渐成为了家族的核心。

不久后便靠着一身血性,

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在部落中建立起威信,征服了族人,

成为了部落的酋长。

而“新官上任三把火”。

玛利亚·索上任的第一把火,

便是“烧了”部落里的酗酒行为。

为起带头作用,

她把酗酒的丈夫绑在树上,鞭打示众。

从此往后,再无族人敢放纵了,

完全没有被“男人为天”的观念束缚。

谈到玛利亚·索的生活,

总是离不开驯鹿。

她说“驯鹿不是普通的家畜,

是部落人民的朋友和家人”

为了驯鹿能找到吃的,

一年内至少迁徙了十次。

即便刚建起了家园,

也可能随时“离家出走”。

别人是四海为家,而她是“四林为家”。

如今岁的玛利亚·索,

虽然经过媒体曝光成了“名人”,

但她依然选择留在部落,与驯鹿相伴。

昔日的林子、捕猎的枪支

已经不见踪影,

但她要守护的一切,还在。

2

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比芬兰更童话

玛利亚·索所在的部落,

名为“鄂温克部落”,

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作为敖鲁古雅部落的人口最稀少的分支,

生活在呼伦贝尔市根河市的敖鲁古雅湖畔。

年前,

驯鹿鄂温克人从贝加尔湖流域一带,

游猎迁徙到大兴安岭,

靠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

他们是迄今我国唯一

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

在如今手机不离手,

科技横行的年代,

你敢相信居然还有极少数鄂温克人,

仍保留原始的驯鹿生活?

他们居无定所,

为了驯鹿们的食物频繁迁徙。

大兴安岭密林中,

到处都是他们的足迹。

走遍丛林,

只为满足驯鹿们那挑剔的嘴。

这不,秋天来了,

又要动身去寻找驯鹿们最爱吃的蘑菇了。

驯鹿,除了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伴侣,

也是他们的代步工具。

每当到了迁徙之际,

他们都会骑上驯鹿,

向往更深处的林里探寻。

因此,驯鹿又被誉为“森林之舟”。

频繁的迁徙,

也使得吃住上大有不同。

我们想吃什么,直接手机下单,

半个钟就有一份热气腾腾的外卖。

而鄂温克人,以前以兽肉为主。

用枪具狩猎灰鼠、

紫貂、狍子……甚至有熊。

现在没了枪具,

就吃用驯鹿奶和白糖烤制的大巴列,

类似于现在所说的“馕”。

“撮罗子”是他们的房子,

用桦树皮、草帘子

和犴、狍等兽皮捆绑着。

随时可以搭建,非常适合游牧迁徙。

为了适应恶劣的大自然,

现在更多的用防水雨布代替原来的桦树皮。

经过几百年的传承,

鄂温克人的驯鹿习俗逐渐成型。

鹿的驯养繁育技艺、鹿产品加工、

民族手工艺品制作,

都成为当地的旅游特色。

越来越多游客慕名前来,

观赏驯鹿与体验鄂温克驯鹿文化。

▼桦树皮制作的女性手提包

▼鄂温克桦树皮针线包

▼桦树皮盒子

▼驯鹿皮

3

即将“消失”的使鹿部落

有机会一定要去探访

玛利亚·索的一生,

都奉献给了部落和驯鹿。

在本应安享晚年之际,

却仍停留在深山林里。

也许有人会笑她不会享受生活,

但她只希望,

“眼睛能看到的范围内都是鹿。”

而鄂温克部落也在她的带领下,

也被更多人所知,驯鹿文化得以传承。

而随着敖鲁古雅交通逐渐便利,

大家有更多机会,

了解驯鹿文化与鄂温克族。

花上个10块钱,

就能与驯鹿亲密接触!

鹿鹿虽好撸,

但小心别被吓到。

也许有一天,

使鹿部落也将成为历史,

他们的驯鹿生活只能在图片

和“表演性质”的民俗村中看到,

但玛利亚·索的她的传奇部落的故事,

将永远流传在大兴安岭深处。

趁着还有机会,去敖鲁古雅看看吧。

贴士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

坐标: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满归镇以北约17公里处。

交通:去驯鹿之乡需要6:47从海拉尔乘次列车,14:45抵达伊图里河,在此转乘15:11开往满归的次列车,20:20抵达满归后包车半小时即到敖鲁古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51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