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神经网络能给人类永生吗爱因斯坦的幽
死亡只有在回想起来时才是确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只要涉及量子力学,任何研究都令人激动。爱因斯坦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可能是我们通往永生的门票。
年,爱因斯坦和波多尔斯基以及罗森一起写出了著名的「EPR佯谬」之后,提出了「量子纠缠」。实际上「量子纠缠」这个词并不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而是薛定谔提出来的,当时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
量子纠缠的意思是说,两个纠缠的量子不管相距多远,它们都不是独立事件。当你对一个量子进行测量的时候,另外一个相距很远的量子居然也可以被人知道它的状态,可以被关联地测量。
爱因斯坦把这种奇怪的现象描述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但正是这种奇怪的现象让科学家们如此着迷。
从宏观角度直接观测量子纠缠
最近公开的一项研究表明,量子纠缠被直接在宏观尺度上观察到并记录下来,这个尺度比通常与纠缠相关的亚原子粒子要大得多。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所涉及的维度仍然非常微小,因为这些实验涉及两个小铝鼓,宽度只有人类头发丝的五分之一,但这样的宽度在量子物理领域绝对是巨大的。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的物理学家JohnTeufel说:「如果你分别分析这两个鼓的位置和动量数据,它们看起来都很激烈。」
「但是把它们放在一起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鼓的随机运动与另一个鼓高度相关,这种相关性只有在量子纠缠时才可能发生。」
虽然量子纠缠并非不会发生在宏观物体上,但在此之前,人们认为这种现象在更大的尺度上是不明显的,或者也许宏观受另一套规则的支配。
这项新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同样的量子规则也适用于宏观物体,并且实际上也可以被看到。研究人员利用微波光子振动微小的鼓膜,使它们在位置和速度上保持同步。
为了防止外界的干扰,这是量子态的一个常见问题,鼓被放在低温冷冻箱内进行冷却,纠缠,并在不同的阶段接受测量。鼓的状态随后被编码在反射微波场中,其工作原理与雷达相似。
先前的研究也报道了宏观量子纠缠,但是新研究走得更远:所有必要的测量都被记录下来而不是推断出来,而且纠缠是以一种确定的、非随机的方式产生的。
绕过「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在另外的一系列实验中,研究人员同样使用宏观鼓(或称振荡器)在量子纠缠状态下进行实验,证明了同时测量两个鼓膜的位置和动量是可能的。
芬兰阿尔托大学的物理学家LaureMercierdeLepinay说:「在我们的工作中,鼓膜呈现出一种集体的量子运动。鼓的振动相位相反,这样,当其中一个鼓处于振动周期的末端位置时,另一个鼓同时处于相反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两个鼓视为一个量子力学实体,鼓运动的不确定性就消除了。
这项研究之所以引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