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芬兰篇为了自己的生活而
看完这个五十多分钟的纪录片,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在轶君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上美术课时,她旁边坐了一位中年芬兰女士,那位女士告诉她,自己从来没有学过画画或者擅长画画,只是从小就喜欢画画。我们在生活中总被别人否定,但在芬兰,人们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学习。
我自己本身还好,大多数情况下我的父母都是很鼓励我的爱好的,他们认为只要我愿意去学就很好。这一点虽然我不能特别的对被父母或者其他人说“你做这个不行的”感同身受,但是因为身边很多这种情况,所以还是挺有感触。
在中国,如果被问到最好的学校在哪里,大家都会下意识地回答出几个特定的名字。学校被符号化。然而在芬兰,要问他们最好的学校在哪里,他们会告诉你是离家最近的学校。
这不是说国内的回答有什么错,毕竟每个国家的国情等都不一样。在芬兰,教育资源分布得很平均,不管是在首都或者是离首都很远的北极圈的城市,教育水平和享受到的福利都是一样的,只是会根据当地特色做出调整,他们的教育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所有人一视同仁。但在我们这里,最好的教育资源是离不开钱和关系的。
芬兰对教师的要求十分严格,他们认为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无论哪个教育阶段的老师都必须是硕士及以上学位。
教师没有职称,没有竞争,学生也一样。他们不会和别人比,只与自己做比较。
芬兰的小孩在被问到什么是成功时,是平静淡然的,他们很少有焦虑,即使是个八九岁的儿童。这不仅与他们的教育有关,与他们的高福利政策也很有关系。
芬兰的教育模式是基于自己国家本身的情况来的,我们作为旁观者看了以后会很羡慕,但如果将这样的模式硬扣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上,一定不会有太好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孩子所受的教育,所学习到的东西,在我们看来确实是受人羡慕的。芬兰推行基于生活真实话题,融合各学科知识的现象教学,也保留分学科教学,他们的学习的最终目的为了生活。
我是挺羡慕芬兰的小孩的,我小时候一点也不喜欢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学什么数学啊之类的,老师讲的东西枯燥无味,全靠死撑着去听。还好我还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爱好在生活中真是太重要了。希望每个小孩。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爱好吧,少一些攀比,多把眼光放在自己的身上,想想怎么超越自己,提升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9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