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惊世骇俗而又不拘一格的一生

彼得大帝,在俄语中实际上用的是“伟大的彼得”这样的称呼。俄罗斯人从心底里崇敬这个沙皇(年-年),因为自他之后,俄罗斯从一个亘古荒蛮封闭的农奴制国家,跃升为了一个吸纳了欧洲的先进技术,拷贝了欧洲文雅生活方式,并创建了自己强大海军的庞大帝国。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并非来自于外部世界的输入与强加于,而是来自于一个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的意志力,是他想作这样一番改变,并毕生将这一理想大刀阔斧地付诸实施了。

纵观彼得大帝的一生,惊叹于他的惊世赅俗和不拘一格,而他的不拘一格体现在他一生的方方面面:

他小小年纪(十二岁)继承了皇位,虽没执政,却一直操练自己的射击军团,在游戏中就把兵给练了,日后这支射击军帮他从同父异母的姐姐手里把皇位夺了过来;

当了沙皇后,本可以发号施令,在皇宫里尽享荣华富贵,他不满足这一点,非得微服出行,四处张望,一方面了解俄罗斯的国情民情;另方面出入欧洲侨民居住的地方,并与他们打成一片,这让他知道了与欧洲相比,人家有多先进,俄罗斯有多落后。

知道了差距,派别人出国学习不就得了,他不,非得自己化名侨装平民,混入一个二百五十多人的使团(考察团),把当时欧洲的各样先进领略了一个遍。其实作为“考察团团长”,他完全可以让别人负责学习,自己负责参观考察即可,可他不,偏偏什么都从学徒做起,亲身学习各项技能。有这样两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为了学医,他亲自学习解剖尸体,随行人员中的胆怯者,就被令其吃一块尸肉,以至于随行人员的胆子瞬间都变大了;他还亲自学习拔牙技术,并随时准备实践,结果考察团中人们的牙痛消声灭迹。一年的学习之后,他成为了一个被师傅们啧啧称道的能工巧匠(在圣彼得堡的“彼得小屋”博物馆内,有他亲手打造的独木舟)。

回到国内,彼得一世决意向俄罗斯的落后开刀,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来谨见他的大臣茂密的长胡子和拖沓的长衣袖给剪了。当时的俄罗斯,男人一成年便开始蓄胡子,并以此为美,可以想象,当时的俄国,让旁人一看,怎么回事?这个国家都是一脸茂密沧桑的老人,年轻人哪儿去了?彼得可看不惯,他想重整俄罗斯的形象,想让他年轻,振奋,有朝气,那么好吧,先从形象开始,这不是没有道理,一个人去理发馆修缮一番出来,往往也会精神焕发的。

彼得大帝是一个把想法勇敢付之于行动的人。简而言之,他是一个敢想更敢干的人。

通常是一个交通便利之处,人们逐想想世界上诸多城市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刚开始沿水而居,慢慢有了人烟(村镇),又慢慢聚集了人群(小城),又慢慢繁华起来(大城)。房屋、道路、桥梁一点点建,越建越多,城市越来越大……。可能只有个别城市是人们凭空臆想,而后建造出来的。无疑,圣彼得堡这座城市正是彼得大帝想象的结果。首先他不想让俄罗斯这一块偌大的国土成为一个封闭的王国——得有一个出海口,得有一个通往欧洲的门户,为此他与瑞典人打了好多年仗(21年的北方战争),到底把芬兰湾的出海口夺了下来;再者他不想只要一块沼泽地,只在渔村的窝棚里驻守着这一窗口;他幻想着一座集最先进建筑理念和最完美城市设计的新城从沼泽地上拔地而起,并世代美丽下去。(今天圣彼得堡的主干道线--涅瓦大街,年前的设计就是六条车道宽,而当时还没有汽车,可见其城市设计理念的前卫和远见卓识。)

而后,他果真这样干了起来,并真正让一座这样的城市从沼泽地里“生长”了出来,单就这一段史实,绝对可以说,是英雄在创造历史。(当然,除此之外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的工程,还另推巴拿马运河的建成。它们可同被列为人类意志改变了自然,并造福人类的典范。)

本来作为一个帝王,彼得大帝完全可以光动口,不动手。但他不,他乐于学习,乐于劳动,他通过亲身学习而掌握的技能就达十四种之多,并被称为是全俄最优秀的造船工匠。因为日日劳作,他的体能发达,可以轻而易举将一支银盘卷成圆筒。他凡事亲力亲为,事必躬亲,圣彼得堡建造初期,最先建造彼得保罗要塞时,他就住在要塞所在的兔子岛旁的一个小木屋里,白天晚上地在工地上镇守督导,在他的小木屋里(如今叫“彼得小屋”博物馆),他所谓卧室,只是一个六平米大的小屋;所谓的床,不过是一个窄小的沙发。累不累呀?他乐此不疲。

照理说一个帝王,尽可以嫔妃满朝,妻妾成群的,可彼得大帝呢?一生只娶过两个妻子,而他第二任妻子,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她并非贵族,仅仅是一个给军官士兵洗衣服的洗衣妇。要是她倾国倾城也罢,但她相貌普通,不过是彼得一世眼里的“西施”。要说是迷上她,玩玩乐乐也罢,但彼得大帝偏偏娶她为了妻,并立为皇后;皇后就皇后吧,咱们摆着看,也不耽误帝王再喜欢上别的倾国倾城的佳人呢,可彼得大帝偏偏把她供着,奉着,捧着,宠着,疼爱着,还为她专门修建了金碧辉煌的叶卡婕琳娜宫。单就这一点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我来者的,太别具一格了。

彼得大帝,连他的死都是别具一格。年11月,当时他已五十二岁,他与大臣们到圣彼得堡市郊芬兰湾视察水灾情况,正碰上一个舰船不幸倾翻,船上水手落入洪水,直呼救命。照说一个沙皇,就算有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操,也犯不着自己下水救人呢,加下个命令不就得了。可彼得大帝当即跳下水去,加入了救人的行列。水手得救了,可彼得大帝却……这当然不是事实,因为彼得大帝水性相当好,并没有遭遇没顶之灾,只是救人回来后,到底年事已高,不敌冰冷严寒,他病倒了,且一病不起,俄罗斯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君王,就这样为救普通水手,不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彼得大帝从五岁起开始接受普通教育,十岁时已终止了读书,但事实上,他却是一生都在学习。是什么动力驱动着他终身学习,并身体力行地将俄罗斯推向一片新天地呢?据说他随身总携带的一个印鉴,也许它能给出答案,上面印刻着这样一句话:我是个需要受教的学生。正是这种认为自己永远是学生,永远需要学习的精神,让彼得懂得谦恭地亲身学习,勇于尝试,并勇往直前地将自己的理想付之行动。

彼得大帝在俄罗斯的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行实施,他以自己帝王的威严,发号施令,以野蛮的手段制服了野蛮——俄罗斯顽固不化的落后与愚昧,其方式颇象是一个人,用双手揪着自己的头发,试图将自己带离地面一样。而事实上,他做到了将俄罗斯带离了荒蛮和愚昧的中古,带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彼得大帝,他是一个拓荒者,一个先行者。他为荒蛮的俄罗斯大地注入了欧洲文明:技术、知识、生活方式,以及强有力的精神气质。他创办了俄罗斯第一个印刷所,第一座博物馆,第一个剧院,第一个公园,第一所科学院,创办并主编了第一份报纸,而不同寻常的是科学院的建立竟然是先于大学的建立。

彼得大帝,带着他鲜活的性格特征,不但留存在俄罗斯大地无数的雕塑、画像上,更深深地印在世世代代俄罗斯人民的心中了。他似乎像一个神话,一个开天辟地的先行者:高大,英俊,聪明,好学,果敢,无畏,精力充沛,又足智多谋;善于思考,更善于行动,在他头脑中没有什么条条框框,而如果有什么条条框框的话,哪怕是无形的,传统的,根深蒂固的,他也照样像个拓荒者一样,披荆斩棘,打破它们,且所向披靡。这样一个君王,想不让他的人民铭记都不可能。

但是,如果认为他是一个完美的帝王,那就大错特错了。从另一层面讲,他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当年他在国外考察学习期间,国内保守势力发生了叛乱,他策马扬鞭,日夜兼程回到莫斯科,紧接着是七百多名反叛参与者被处决,而这些人不过是想保持俄罗斯亘古传承的秩序罢了,说他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并不为过。为了在一片沼泽地上建起他心目中的理想城池,他草菅人命,毫不吝惜成千上万民工的死活,严寒,苦累,营养不良,种种非人的待遇,让三万多人为建造圣彼得堡城而死于非命,说圣彼得堡这座美丽城市是建立在数万人的尸骨上一点也不为过。直弄得天怒人怨,似乎上苍都在替无数冤魂鸣冤,诅咒了这个城市每隔百年必遭洪水侵袭。年,年,年,这个城市都遇洪水滔天。

而彼得一世的冷酷无情还表现在,最终他将与自己不同道的亲生儿子阿列克塞鞭挞致死。

从古至今,也许并无一个完美的君王,但是如果一个君王最终将自己的国家带出了愚昧与落后,带入了文明强盛的话,就一定值得人民纪念,更何况他有那么多的“不拘一格”呢。

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26.1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72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