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很普遍,严重起来很可怕,我们该如

前段时间,一个叫“精芬”的新名词很是流行。

它的意思是“精神上的芬兰人”,是说在芬兰,几乎整个民族都有社交恐惧症,他们不喜欢与人打交道,讨厌当众表达,与人说话时只看着自己的脚尖。而我们有的朋友,不在芬兰,也有这个毛病。

而在“精芬”的世界里,社交这个名词,就是上帝创造出来惩罚他们的。很多人都明确表示“社交实在太痛苦!”所以大部分的精芬们都是标准的“死肥宅”,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宅在家里,而是感觉与陌生人社交的时候很尴尬、会使得他们充满恐惧感。

其实,很多人都会有社交的焦虑症状,比如害怕与人对视,习惯性闪避他人的视线;一觉得有人看着自己,便会表现不自然,甚至手心冒汗、浑身发抖;不能从容地进入有多人在场的聚会房间,需要别人陪同等等。

据调查,几乎所有人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并且,男人和女人的比例基本持平。

那么什么是社交恐惧症?我们又该如何规避它造成的影响呢?

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吉莉恩.巴特勒写了一本《无压力社交》的书,在这本书里,她给社交恐惧症下了这样的定义:社交恐惧症,是对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畏惧、紧张和焦虑感现象的简称。其实通俗点说,社交焦虑就是害怕和别人打交道,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使之不断加重的话,就成了社交恐惧症。

我们也可以用以下的几种表现来对照一下,初步为自己做个诊断:

比如:

过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大多是负面信息;

常常反思已经过去的事,检索自己哪里有问题;

和别人说话时经常大脑一片空白,心跳加速,满脸通红;

闪避对方视线,不敢正视他人;

尽可能回避当众发言,和自认为麻烦的社交场景。

如果以上答案有一大半是肯定的,那你就有很大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虽然很常见,但影响却不容小觑:它从不同角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交友和爱情。我们不能从容发表看法、展示潜力;不能从容出席聚会;也不敢对心仪之人表白等等。

感到社交焦虑的人,就算自身也有很多优势,甚至颇具魅力、活力十足,甚至还得到很多人的喜欢与拥戴,但在一些场合或时间段内,他们完全感知不到自身的优势,一味地放大那些不为人知的毛病。

认为自己的弱点早已被人所共知,所以一反常态地颤抖、结巴,甚至呕吐、抽搐等。更尴尬的是,越是企图去克制,问题越是加重。

一项调查显示,具有社交焦虑症状的人,容易出现躁狂。像是抑郁症这样的心理疾病的患病几率也比较大;由于长时间承受心理压力与自我谴责,身体健康方面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严重者甚至会产生放弃生命、报复社会的念头。

人类从远古时期就选择了群居,并在互相帮助与支持下得以存活和繁衍。从容、愉快地参与社交、并从社交中获取能量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无压力社交》这本书,详细讲解了社交焦虑的形成原因及症状、解决方案等。

这本书被称作是“写给‘社交恐惧’人士的自助指南”、可以通过转变信念和行为,“让社交更加自在”。

作者吉莉恩·巴特勒是英国心理学会成员,同时也是认知治疗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由她创办的“认知治疗”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以纠正和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为重点,从而使其情感及行为发生改变,以促进心理障碍的痊愈。

可以说,作者吉莉恩.巴特勒既是一个学院派心理学家,又有着丰富的临床心理学经验。

这本书“比通俗读物更具科学性,比专业书籍更具可操作性”。从作者熟知的领域出发,以认知治疗法的理念为基础,围绕社交焦虑的不同模式展开论述,还提供了详细而容易操作的方案及步骤。

吉莉恩.巴特勒在《无压力社交》中指出,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非病理性现象。

只要及时认识,正确定义,尝试按照书中的步骤练习,摒弃不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就可以实现从容社交,不再拘束与恐惧。

在书中,作者还解释了为什么社交焦虑不能自愈,以及盲目的锻炼为何只会使症状加重,并且对内向和害羞等影响社交的性格进行了阐述。

关于更多社交焦虑的知识、它的来源与发展,以及如何设计自助策略克服社交焦虑,随着我们的阅读,您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和了解社交恐惧,并一起找寻科学的办法来克服它。

一、社交恐惧很普遍,但它到底是什么?

先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有一次,在公司的一次晚会上,主管要我代表部门上台发言。

发言时间只有短短三分钟,稿子也是事先写好的。我所要做的,就是走上台去,对着话筒把稿子上的文字背下来。

发言稿很短,不到十分钟我就背会了,但是登台对我来说却是个巨大的考验。

离上台还有一个小时,我便开始紧张,一想到会场的主席台便会心跳加速、手心冒汗,随着时间的临近,我开始频繁地去厕所。

台上的三分钟,对我而言,仿佛是一个世纪。终于把话说完了,我才敢看了一眼台下。虽然发言时间短,但是对我的影响可真不小。

我一直觉得大家在笑话我:颤抖的声音、不当的停顿、走路的姿势,以及未展平的衣角、散落的几根发丝……

以至于我下了台,还继续观察大家的反应,有人看过来时,我认为是在议论和指点;不看我时,又觉得人家在刻意回避我。

我的这些表现,其实是典型的社交恐惧。认为别人会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担心自己出丑和被人嘲笑,不断揣测他人的想法,并信以为真。

按照本书的说法,在心理学范畴,社交恐惧又叫社交焦虑障碍。是对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的畏惧、紧张和焦虑心理的简称。

有社交焦虑的人,总认为社交会使自己的笨拙、愚蠢暴露于人前,会遭到别人的反驳或指责。这些想法使人变得自卑、慌乱而不善言谈,正常的人际交往也变得格外艰难。

虽然内心里明白,没有人是完美的,人人都会出错。但仿佛他人总是做得如此完美,而自己却无论如何都无法规避纰漏与尴尬。

很多社交焦虑患者,平时在熟悉的环境里表现很好,甚至魅力四射,活力十足。但一到社交场合,他们便像换了个人一样,再也找不到愉悦的感觉,一味地否定自己,怀疑自己。

那么,社交焦虑是不是一种病?它能不能自我诊断呢?

在今天的共享文章内容里,我会告诉你详细的答案。

有些人会觉得所谓的社交焦虑,无非是性格内向的一种惯常表现。对此作者在书里作了简要的说明:内向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不一定对社交感到恐惧。

所以内向者不一定有社交焦虑,而性格开朗、外向的人患社交焦虑也很常见。

作者认为,社交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几乎所有人都会在某一阶段、不同程度的经历社交焦虑。它会猝不及防地出现,袭击我们的自信,使人方寸大乱,并且无法“根治”。

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的了解社交焦虑,清楚地定义它,找出其不断发展的原因,并采取科学的措施加以干预,进而克服它,减弱它的不良影响。

在这本书里,作者对社交焦虑的诊断列出了四个标准,分别是:

第一,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时,对社交产生明显且持续的恐惧感,担心自己被人嘲笑而表现尴尬、不自然。

事实上,社交焦虑者一般不会有不当行为,他们只是一味的担心与忧虑,臆想各种不好的情景,感到心慌、失措;

第二,处在一些令自己恐惧的场合时,无可避免地产生恐惧的感觉。不同的人触发社交焦虑的线索不同:当众演讲、与人交谈、一位严肃的领导出现等等,都会使他们陷入恐惧,无法正常社交。

第三、他们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恐惧是不合理、或者过度的。明知道自己是杞人忧天,担心的事十有八九不会出现,同时也明白其他人不会这样焦虑。而这又更加重了焦虑,使他们认为自己能力不如人,所以更加不自信。

第四、他们会尽可能地回避那些导致焦虑的场合,或在这些场合中感到痛苦。

通常焦虑和恐惧来自于对环境的不安全感。人在不安全的时候,想要自我保护是正常反应。所以他们会有意地避开那些可能令自己难堪的场所,或者想办法找到短暂的归属感以化解煎熬。

在众多能引起焦虑的行为和场合中,当众演讲是最常见的一种,绝大部分社交焦虑者对当众演讲表现出恐惧。

以上所列出的四种症状,是诊断社交焦虑的依据。但每个人的表现又不尽相同。它通过不同的场合和事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行为、生理、情绪及感受。

要注意的是,正常的焦虑与病理上的焦虑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是正常的焦虑表现时间较短,不久便可恢复常态;而病理性的焦虑则有可能一直持续,超过六个月的时间。

还拿开头我的经历来讲,如果演讲完不久,我的焦虑感便消退了,这就是正常的焦虑;但如果因为这件事,我再也不敢上台演讲,或者因此引发其它的症状,比如长期抑郁、持续悲观等,那就成了病理性焦虑。

病理性的社交焦虑,会在思想方面表现为过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00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