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与芬兰的冬季战争一场面包与鸡尾
年11月30日,苏联和芬兰之间因为领土纠纷,发生了历时天的冬季战争。有两种食品的名字在这场战争中出名,分别是“莫洛托夫面包”和“莫洛托夫鸡尾酒”。苏联人说我有面包,芬兰人说我有鸡尾酒,来吧,让我们互扔吧。
这种说法源于当时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的政治狡辩。在外界看来,这就是一场苏联持强凌弱的侵略战争,苏联空军开战首日就对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实施了大规模空袭,面对国际舆论的指责,莫洛托夫却辩称:“我们没有轰炸芬兰,我们只是在给饥饿的人们空投面包。”这大概是睁眼说瞎话的最高境界了,为此芬兰人给苏联空军投下的炸弹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莫洛托夫面包。
讲究礼尚往来的芬兰人自然不会白白接受苏联投下的“面包”,他们也热情的把自制“鸡尾酒”扔给了苏军。这种“鸡尾酒”是将汽油等混合燃料装到玻璃瓶内,然后用来投掷坦克装甲车,简单易制且威力强大,最早曾在西班牙内战中使用,效果还不错。芬兰人将这种燃烧瓶叫做“莫洛托夫鸡尾酒”。莫洛托夫鸡尾酒打坦克的方法,后来被苏军学去,苏德战争中也曾用来攻击德国坦克。
双方互扔的结果,以苏联惨胜结束,最终迫使芬兰在《莫斯科和平协定》上签字。这份不平等条约使芬兰失去了第二大城市维堡,同时割让了4万平方公里领土。芬兰因此丧失了20%的工业产值,12%的国民不得不进行迁移。不过对于这些战争红利,苏联根本开心不起来,因为从过程来看,苏联实际上是惨败。
战后,双方都公布了在这场战争中的伤亡数字,苏联伤亡37万人,芬兰伤亡10.5万人。而苏联出于国际脸面考虑,公布的数字实际上已经大大缩水。人们发现在《赫鲁晓夫回忆录》中提到这场冬季战争时写道“我们损失了上百万人”。在苏联索科洛夫元帅的《二战秘密档案》中也提到了苏联红军此战中的伤亡数据:阵亡20万,伤员50万,合计超过70万。苏军的一位将军曾自嘲的说:“我们得到的土地,足够埋葬这些牺牲的士兵了。”
除了人员损失之外,苏联还损失了二千辆坦克和车辆,并且被国际联盟除名,国际声望一落千丈,并使得芬兰的反苏情绪更加严重。这一切都是因为苏联红军领导人对战争过于乐观的估计,甚至认为:我们只要提高下嗓门,芬兰人就会屈服,再不行就放一枪,他们就会选择投降。
最初,斯大林让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制定作战计划,沙波什尼科夫元帅还是比较务实的,设想在西方势力不介入的情况下,准备投入45个红军师,数月之内达成占领芬兰全境的目标。不过斯大林明显受到乐观自大情绪的影响,认为这份作战计划的时间过长,应该可以在几个星期之内令芬兰人屈服。于是否定了沙波什尼科夫,改由梅列茨科夫大将重新制定一份更短时间的作战计划。
梅列茨科夫与沙波什尼科夫的计划相比,投入的兵力和作战装备大幅削减,第一阶段只投入20万军队、门大炮、架飞机,而芬兰的防守力量就有13万人、门大炮、架飞机。考虑到战场地形因素,在作战力量上苏联与芬兰的差距并不大。芬兰靠近北极圈,冬季气温通常在零下30度以下,而且境内湖泊纵横,森林茂密,苏军装甲部队根本无法展开。
苏联红军在雪地中行进艰难,而对于芬兰军队来说却有着天然的优势,芬兰人善于滑雪,军队全部装备雪橇,披着白色斗篷,在雪地中穿梭。利用北极圈昼短夜长的特点,芬兰军队小股出击,利用夜色和雪地的掩护,不断地袭扰打击苏军,令苏军疲惫不堪。直到第二阶段,斯大林换帅,改变作战策略,并增加兵力投入,才攻破芬兰坚固的曼纳海姆防线。
这场战争对于苏联的真正意义,直到一年多之后,苏德战争爆发时才体现出来。那就是作为苏德战争前的热身战,苏军发现了,现有的装甲车辆一旦进入高寒地带就不好使了,坦克一旦熄火汽油就会被冻住,无法再启动,而坦克履带容易陷入雪地。之后苏联做了针对性的升级,以适应更加严酷的环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T-34坦克加宽履带,并将主炮换成85口径,T-34坦克由此成为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之一,并成为苏德战场的主力装甲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