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英法都放弃了殖民地,俄国为什么不
众所周知,俄国是一个建立在战争和血液中的扩张大国,在历史中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挤入了列强的地位。而在20世纪,世界兴起了一波又一波殖民地独立潮流。同样为扩张列强的英法西葡荷等国在一战和二战后的殖民地独立潮流中丢失了众多的海外领土,曾经强盛的“日不落”大英帝国,连一衣带水的爱尔兰都独立了出去。为什么在这一潮流中,俄国能够全身而退,保留着其扩张战争中得到的多数领土呢?
相信熟悉欧陆风云的读者们一定不陌生在近代俄国对外的扩张史:两次北方战争,击垮了列强瑞典,获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十余次俄土战争,从奥斯曼帝国手中获得了克里米亚,后又进军高加索,入侵格鲁吉亚;参与瓜分波兰,获得了大量领土,虎视眈眈东普鲁士;殖民西伯利亚,并从对大清的战争中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尼布楚等大量领土;势力影响巴尔干,欲与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一决高下,当时有一幅漫画,描写的就是沙皇窥视居士坦丁堡,无不想将整个巴尔干和黑海纳入自己的领土。俄国就是在这一系列霸权扩张和对邻国的侵略中成长起来的。
在这些扩张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特点:并不像英法西葡等国进行大量的海外扩张和建立殖民地,俄国的扩张几乎都是在欧亚大陆中进行。俄国几乎没有殖民地,所有的扩张得到领土都被并入了俄国本土,唯一的一块在美洲的算得上的殖民地阿拉斯加也被卖给了美国。
另一大特点是,在俄国,“俄国人”占俄国的绝大主体。反观俄国的一大竞争对手奥匈帝国,主体就有两个民族,奥地利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还有领土中复杂的克罗地亚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等不下10个民族,以至于一战时期的动员要发出10多种语言的动员令,军队中因为语言不通问题就出了很大乱子。而英西葡这样的殖民大国的殖民地也因为地域文化产生了类似“巴西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古巴人”这样的新文化民族概念,尽管语言相同,但也导致了殖民地人数胜过了“主体民族”。而俄国自始至终都是以“俄国人”为主体。
综上原因,俄国在民族和殖民地的多次殖民潮流中躲了过去,并渐渐同化了征服地区。尽管在十月革命后,列宁宣布放弃一切一战沙俄留下的遗产,准备归还相当部分的占领领土,并且重新规划现有国界,但随着十四国军干涉俄国革命和列宁去世,苏联这一大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又像其他俄国沙皇一样”,充满了“对领土的渴望”。在二战前的日子对周围国家施压和通过战争获得了芬兰,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并再次瓜分了波兰。在二战结束后苏联又实现“波兰向西移”,将瓜分的原波兰领土彻底并入了苏联,同时又割地走了科尼斯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