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见到了ldquo传说中rdqu
1月8日,“面向未来的课堂——中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比较”活动将在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落下帷幕。两天的活动中,来自芬兰、山东潍坊和上海长宁区天一小学的老师们带来了三种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展示。
昨天,“第一教育”已经用图文形式为大家回放了来自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的“项目活动课程”和来自山东潍坊的“理解力发展实践课程”(点这里可以回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传说中”的芬兰课堂到底什么样。
小编通过这一天的观察,梳理出三个问题、四个发现。
问题
01
没有上下课界限
时间如何分配?
在芬兰,小学的孩子们每天上学时间通常是4个小时。
昨天,来自芬兰的两位老师:马蒂娜(TiinaMalste)和苏明娜(MinnaSuikkari)为天一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上了4个小时的课,基本上完整地展示了芬兰小学生的一日课堂生活。
芬兰版的“课程表”
这4个小时的安排和国内小学的课时安排很不一样。没有明显的上课、下课界限,基本上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分割为几个相对独立的板块,这些板块可以部分地和我们的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课程相对应。
但是每个板块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有的板块用了一个多小时,有的板块则只有十分钟。小编特别留意了一下,语文、音乐、运动等单元各半小时左右,数学单元和最后的手工单元则各用时大概一个小时。
孩子们在做手工
这并不意味着在芬兰老师心目中,手工比语文或者音乐、运动更重要。事实上,每一部分分配多少时间并不是固定的,是老师根据当时的情况随时调整的。
就在上课之前十几分钟,小编和两位芬兰老师进行了简短沟通。她们表示现在还没法确定每个板块会花费多少时间,“主要根据孩子们的情况来决定。”
数学单元用时比较久是因为每个孩子都要参与四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包括掷骰子、拼拼图、计算等。手工单元老师则在看到大多数孩子都差不多完成时,才提出时间节点:“还有最后5分钟。”
小编看法一天的课程有阅读,有简单计算,有涂色,有手工,有唱歌跳舞,还有拼图游戏等,总体感觉就像我们的幼儿园课程,只是难度更深一些。
当我们在讨论“幼儿园课程小学化”的时候,芬兰的课程则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小学课程的实施幼儿园化。
问题
02
跨学科学习
如何用一个主题把所有学科串起来?
整个一天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芬兰的动物”这个主题展开。
为什么确定这个主题?芬兰老师马蒂娜介绍说,他们主要考虑要让孩子们感兴趣。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动物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那么,如何把语文(英语)、数学、音乐、运动、手工等各种内容与这个主题相结合?芬兰老师设计得很巧妙。
芬兰老师在讲绘本故事
比如英语这个板块,是先从一个有关芬兰动物的绘本故事引入。故事讲完了,老师拿出各种动物卡片,一张张展示给孩子们,教孩子们认识每种动物的名称(练习单词发音)。
然后,芬兰老师给每个孩子一本小册子。先来看看这个只有十几页厚、不到A4纸一半大小的小册子(蓝色背景为A4纸大小)。
这个小册子,可以理解为芬兰版的“一课一练”,不过是在课堂上用的,是老师们自己设计的。
里面前几页的内容是这样的:
孩子们可以在每个动物的图片旁边注明它的名称(练习单词拼写),在下面的划线部分写下这些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练习句子的抄写)。
接下来是和这些动物有关的一首简单的歌,这就进入了音乐板块。
老师不是直接教孩子们唱歌,而是拿出一个漂亮的“神奇口袋”,让孩子们根据声音猜里面是什么乐器,然后把各种乐器分给孩子们,带领孩子们用乐器、拍手、拍胸、拍腿、跺脚等多种方式组成“乐队”,然后带领孩子们一起唱歌。
课间休息时,老师带领孩子们玩一个运动游戏。每个孩子会拿到一个动物的卡片,然后老师说出这种动物的名称时,这几个孩子就必须快速交换场地。
数学也围绕这些动物展开,有掷骰子,有七巧板拼图,有计算。
下午的手工板块则是每个孩子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芬兰动物,用彩色纸片装饰它。
每个部分都很自然地融入这个主题,感觉一点都不刻意和生硬。
小编看法在观课过程中,不少老师都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