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芬兰,每所学校都有两间手工课教
在芬兰,每所学校都有两间手工教室,一间是轻手工教室,另一间是重手工教室。手工课在芬兰中小学的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一年级开始,手工课便是必修课。
为何在芬兰会如此重视手工教育?这门课程又该如何开展呢?
跟随本文,一起走进芬兰手工教室。
本文选自《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11月刊,更多内容,详见杂志。
芬兰每所学校都有两间教室,一间类似于服装设计室,里面有针线、毛线、布匹、缝纫机、纺织机、电熨斗、染布材料、编织地毯等;另一间类似于生产车间,里面有电动车床、刨床、锯床等设备,墙上挂着护目镜、防噪音耳机、锤子、木销子、手工凿子、电钻等,柜子里放着各种钉子、螺丝、刀子、刨子、锯子,四周还存放着大量实木原材料。
轻手工教室,桌上是缝纫机
重手工教室,机械设备随处可见
这两间教室就是芬兰学生的手工课教室,一间为轻手工教室,学生在这里做服装设计、缝纫、编织、染布等,另一间是重手工教室,学生在这里玩木工、机械、喷漆、电焊等。有的学校还设有专门的陶瓷教室,教学生泥塑、烧瓷。我第一次走进这样的教室时,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真实的生产车间。但对芬兰中小学学生而言,他们对每周在这样的空间内学做手工已经习以为常了。
手工课在芬兰中小学的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一年级开始,手工课便是芬兰学生的必修课,每个芬兰学生每周要上2节手工课,一直持续到七年级。到了八年级,手工课变为选修课,但依然是学校内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之一。
之所以到八年级变成选修课,芬兰教育者的考量是:在这个时期,学生需要思考自己接下来是读职业高中还是普通高中。很多想读普通高中的学生,此时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语、数、外、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学习上。不过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做手工是放松大脑的一种方式,学习需要“用脑”,但每个人有不同的学习模式,当切换到“用手”模式时,也可以很专注地学习,这无关以后的教育选择。
有人说,芬兰把手工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并非独创,美国、加拿大以及很多北欧国家都在这么做。我追溯梳理了芬兰手工教育的发展历程之后,才发现其手工教育的真正厉害之处——“手工”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基础教育体系始于芬兰,最早是由芬兰教育家、“芬兰小学教育之父”乌诺?塞格诺斯于年提出的,随后传入瑞典,再传到美国,后来在美国人的推动下,普及到更多国家。芬兰还在年颁发了第一份手工课程大纲。堂
走进芬兰的手工课堂芬兰的手工课教师,一般会交替进行轻手工和重手工的教学,比如这学期上轻手工课,下学期则上重手工课。也有一些学校会为手工课配上2名教师,上课时,学生可以分成两个小组,一名教师教轻手工制作的学生,另一名教师则到重手工教室教学。这样学生可以自由设计自己的作品,用布还是用木头全凭自己决定。
那么,芬兰手工课的课堂教学具体是如何实施的呢?我在赫尔辛基大学附属中学听课时,几位八年级的学生带领我走进他们的手工课教室。教室里有2位教师,11名男生,6名女生。
八年级男生在课堂织毛线
我仔细观摩了这堂90分钟的手工课,看芬兰学生的想法如何一步步落地成型。·集体探讨阶段(20分钟)。教师实物展示各种原材料——纸的纹理如何、布的质地如何。用PPT展示各种设计品,例如钥匙扣、抱枕、时钟、相框等,学生分析它们的原料、尺寸、使用何种技术制作。
·自主设计阶段(50~60分钟)。学生独立或小组进行作品设计。学生需要写出设计方案。每人都配有iPad,可以上网搜索信息。
·集体分享和评估阶段(20分钟)。每个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案,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给出反馈,提出建设性意见。
·动手操作阶段(通常是7周)。
教学过程中最有意思的当属自主设计。教师不要求制作统一的作品,而是让学生按自己的个性、需求、兴趣来设计。有的人要做衣服,她画人体模特,量自己的三围、衣长、肩宽;有人要给自己的猫设计一个新家,她在研究尺寸,以及在什么位置开个门洞;有人要做模特常用的摆造型的躺椅,她拿出草稿纸按1:1的比例画切割线;有人要用电脑玩3D设计……
尽管学生设计的作品种类千差万别,但设计的本质是相通的,其中的一位教师特瑞(Terhi)告诉我,设计过程也有方法可循——
·你要思考自己想用什么材料、产品的尺寸、用什么技术制作;
·你要思考如何设计自己的品牌Logo;
·你是否有参照原型,并思考原型的优点是什么;
·你想进行怎样的创新、实验、改进;
·你觉得自己将会遇到哪些挑战,且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能学到什么;
·你怎么开始自己的第一步。
另一位教师米卡(Mika)则忙于给学生做一对一指导。这个阶段,学生可以采用任意姿势上课,坐、靠、跪、蹲、站、趴都可以,甚至可以离开座位随意走动。
特瑞还告诉我,她在备课时,没有教材可用,教学内容完全是自己开发。这个过程中她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
?引导学生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设计作品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手工活动,并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探索和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及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熟练地使用手工艺品的概念、标志和符号,并提高他们用视觉、材料和技术表达自我的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预测和应对工作场所的潜在风险,并能在手工过程中安全使用各种设备、机器。
?指导学生使用ICT进行设计、制造和记录手工艺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和分享信息。
?引导学生了解手工艺品和技术发展在他们自己的生活、社会、创业和其他工作场所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适用”的生活方式,并在不断的消费选择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指导学生规划他们的未来工作,并思考、探索和尝试与手工相关的创业机会。
手工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芬兰学校的生活教育无处不在。可以说,手工课这只“小麻雀”,诠释了“生活教育”的全部内涵。而在生活面前,男女平等,男孩子一样拿起针线学习编织的针法,女生同样可以手握电锯锯木头。
三个学生各有自己的设计方案
当地校长向我们讲述,这种生活教育一方面着眼于学生“当下”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烹饪、消费、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另一方面还面向“未来”,注重为孩子储备未来生活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创业创新精神。
芬兰手工教育是如何做到两者兼顾的呢?我和特瑞、米卡两位手工课教师,在芬兰手工课程大纲中寻找答案,其中关于芬兰学生手工课学习内容的描述非常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芬兰手工课程大纲中,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八个方面——
1.创新意识。使用不同工艺、标志或符号,去创造有创意的或有想象力的作品,并能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理念。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对工艺流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2.设计思维。熟悉与家居、穿衣打扮相关的社会文化发展和技术材料进步,并在设计中凸显本土特色和传统特色,思考面向未来的设计。例如,于韦斯屈莱市是芬兰著名设计师AlvarAalto的故乡,教师会充分利用当地有关他的文化遗产,与学生一起运用他的设计元素,设计出新的家居产品。
3.实验思维。熟练运用各种手段,比如编辑、组合、绘图、程序设计、3D打印等,创造性地或大胆地使用各种材料(传统材料、新材料、甚至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新材料)进行产品设计,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更新。学习并试验最常用的机器,例如平板刨床、带锯、铣刀、金属和木桁架、焊接设备、3D打印机、书籍缝纫机、织机等。学习并试验最常用设备的操作原理,例如编程系统、激光切割单元、数控铣床、电子纺织应用等,实验性地找到适合自己产品设计任务的解决方案。
4.记录和过程性评估。利用ICT记录整个手工艺流程,并在同伴之间评估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的样式及可用性。
5.动手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计划,在考虑质量、功能、创新、美学、生态环境等因素下,进行产品设计,并在这个过程中熟练使用多功能工具、机器和设备。
6.职业安全。熟悉职业安全,识别和评估工作风险和手工过程中涉及的风险。安全地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
7.创业学习。以虚拟的方式或实地参观一些手工艺术品店,学习创业机会和协同合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54.html